公子侯生,秣陵侨寓,恰偕南国佳人;谗言暗害,鸾凤一宵分。又值天翻地覆,据江淮藩镇纷纭。立昏主,征歌选舞,党祸起奸臣。良缘难再续,楼头激烈,狱底沉沦。却赖苏翁柳老,解救殷勤。半夜君逃相走,望烟波谁吊忠魂?桃花扇、斋坛揉碎,我与指迷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隋朝大一统前夜,到清军铁骑人关的夜幕降临,年年商女,年年不知。然而,当真不知吗?是商女不知还是某些人不知呢?
秦淮八艳或许是明末那个黑暗即将降临的时代的最亮的一抹星光。一方面才子佳人恩爱情浓,达官贵人夜夜笙歌;而另一面,为国为民忠贞不渝,世恶道险不忘初心。知道了她们的故事,才知道所谓的商女不知亡国恨是多么无聊的污蔑。在那个异族入主的时代,她们作为女流却表现得比多数讽刺她们为商女的士大夫们有节操的多。
柳如是因陈寅恪之《柳如是别传》而广为人知,而李香君则在更早以前的康熙时代就因孔尚任之《桃花扇》为世人所赞颂。即使是在那个黑暗压抑的文字狱时代,人们依旧为李香君的忠贞所感动,忠于朱明正统,贞于鸾凤之情。
然而,人毕竟不能免于时代的变幻,她的美丽与才华注定她会有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而她所处的动乱时代又决定了她必然不能独善其身,成为历史的车轮之下,一个美丽而又凄婉的注脚。
李香君如同我们所熟知的歌姬一样,她们的成长经历大同小异。少时即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为伴,色艺绝佳,名动天下。引无数风流人物甘愿拜倒于石榴裙下。然而在世人视为玩物、浊物的青楼红坊,李香君却洁身自好,不以色事人,唯以诗词相交。在每个人都是过客的世界,期盼着一个对的人,知心知底,可以依靠。
我想,她或许是见过太多的世态炎凉和浮华沧桑,面对一贯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她已经厌倦,越来越渴望情投意合、相知相守。
然而,可知这又有多难?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就在这样一年又一年的等待里,落花随流水,燕子衔春泥。最终要等的那个人还是来了。
公子侯生,秣陵侨寓,恰偕南国佳人。公子侯生,侯方域,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世家子弟,少负才名,风流倜傥。
崇祯十二年,侯方域赴南京参加礼部会试。志在必得的他,像当时一众文人一样,流连教坊,吟诗作赋,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秦淮河畔,秣陵教坊,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眼看功成名就,世人瞩目,此时此刻,最好的点缀便只差了一个绝代佳人。
所以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相逢便有了宿命的味道。那一日,媚香楼里,滚滚流水,阑干拍遍。香君正凝望着远处的烟波浩渺阵阵出神,却听见身后有人推门而入的咿呀之声。方回头时,却见翩翩少年已如降临般立在眼前。
“小生侯方域,中州人士,早慕姑娘芳名,今日终得一见。”
无声无息的沉静,唯有槛外长河,风吹烟霞。
我们只能想象两人处见的情景,一个气宇轩昂,一个顾盼生辉。在四目相对的刹那,彼此的心中该是怎样的一种激荡?
你终于来了。
于是两人自相遇开始便暗自决定了自己的归宿。像一切美好的爱情的最初的时候一样,郎有情,妾有意。
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把酒言欢,无话不谈。李香君望着这个风度翩翩的才子,想到了这就是我要等的人,知我心底慰我所需;侯方域则看着灯下的佳人,举杯而尽:人生快意如此,夫复何求。
他们极尽缠绵,相伴出游,一时风头无俩,传为佳话。但是,香君毕竟是教坊司官人,两人的结合虽得众人交口称赞,感慨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但按照当时的规矩,若想要李香君只侍奉侯方域一人,侯方域需得重金为聘,并大宴宾客,以求见证,谓之“梳拢”。
这几近婚礼的风俗,如能成功,可谓最完美的了。在等待仪式开始的那段日子里,两人的心底可谓甜出了花。
一个是李香君,她:
园桃红似绣,艳覆文君酒;屏开金孔雀,围春昼。涤了金瓯,点着喷香兽。这当垆红袖,谁最温柔,拉与相如消受。
当垆红袖,谁最温柔。香君的娇嗔与得意显露无遗,就好比当垆卖酒的卓文君,那份甜蜜与温柔,要拉着侯方域来消受。李香君已经视侯方域为夫君,正如当年的卓文君之于司马相如。即使未来的生活有多艰难,有你在,便一切都可以不算。
而侯方域呢?
听分解、误走到巫峰上。添了些行云,想匆匆,忘却仙模样。春宵花月休成慌,良缘到手难推让,准备着身赴高唐。
志得意满,意气风发。这一刻的侯方域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也是他人生的巅峰。在即将到来的会试之下,有佳人于怀,声名在外,定得高中。
于是在众人的见证下,侯方域亲手将随身的白绢宫扇题诗赠予李香君,永为订盟之物。
那诗题道: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想来,题此诗时,侯方域是惬意与狡黠的,众人问为何是辛夷树?笑答日“辛夷树,枯木逢春也!”众人大笑。意气风发的他尚未料到时局说变就变,更未预料到这份他现在觉得惬意与自得的乐事,将改变他那个心仪的人的一生,造就他一生难以平复的愧疚
然而,当时的情景却是欢呼与热闹的。万家灯火之下,众人拥闹着,仿佛北方的战事与饥荒并不存在,仿佛这纷繁完美的佳话能够天长地久。这一夜的欢愉达到了顶点,为两人的相遇与结合绽开了末世里最繁华、美丽的烟花。
金樽佐酒筹,劝不休,沈沈玉倒黄昏后。私携手,眉黛愁,香肌瘦。春宵一刻天长久,人前怎解芙蓉扣。盼到灯昏玳筵收,宫壶滴尽莲花漏。
然而,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如此完美,孔尚任也不会“借离合之情,数兴亡之感”了。
“又值天翻地覆,据江淮藩镇纷纭。立昏主,征歌选舞,党祸起奸臣。”
物极必反,月盈则亏,何况是在战乱频繁、朝代更迭的明末,人人都逃脱不了时代的影响。处于焦点与巅峰的人,必然会遭受更多的失落。
侯方域先是会试失利、未能高中,这对志在必得的他来说打击不可谓不大,虽然经众人尽心排解,然终究不能免俗。再加之侯方域当初梳拢时并无太多钱财,会一友人馈赠三百金得以成功。事后李香君提及此故友人也并非有此实力之人,此事必有蹊跷。侯方域当时方觉,便去查明,原来此三百金乃阉党余孽阮大铖托故友人所赠。
当年崇祯帝即位,未几年便开始着手清除阉党。阮大铖依附阉党早有时日,贪污腐化、陷害忠良,即被免职,蛰居在南京意图东山再起。
然而吴应箕、陈贞慧等东林党人深知其为人,如蒙起复必然掀起士林一片腥风血雨,故百般阻挠,阮大铖虽恨得咬牙切齿,然而时势所迫并不能对他们怎么样,更想通过资助侯方域来缓和同为四公子之列的二人的关系。
得知如此,李香君严词以告侯方域,望其爱惜名节,勿与阮大铖结交,并要求退还所赠资财。而侯方域因考场失意,日渐沉沦,不愿意面对复杂而又危险的政治局面。
无奈,李香君四处变卖首饰家当,凑齐三百金归还阮大铖。至此,阮大铖与侯方域不复来往,而且在阮大铖心里也与他们结下了梁子。而这一番高风亮节,也为后来二人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崇祯十六年,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清军人关。南方士绅连忙拥立宗室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成立南明弘光小朝廷,与阮大铖交好的马士英拥立有功且握有军权,便起复阮大铖为兵部尚书。
一时权势滔天,陈贞慧、吴应箕相继被捕。此前,因退还赠金而保全了名节的侯、李二人,更成为阮大铖的眼中钉。
甜蜜的生活转眼就要破灭,政治的压迫瞬间毁灭了看似完美的爱情。北方清军铁骑肆虐,兵锋直指江东,而南京城内奸臣权势滔天。覆巢之下无完卵,美好的日子从此不复返了。
也许才子与佳人的结合并非是被祝福的,虽然人们总是在传颂称赞。乱世也好,治世也罢,存在太多的凄婉与离别。爱情有何用,美好又如何。李香君与侯方域终究还是要离别,就像逃不过命运的轮回。
侯方域曾劝阻军阀左良玉收敛所部,却被阮大铖诬告与外将勾结意图谋反,史可法在扬州练兵备战,阮大铖的爪牙越来越猖狂。
真真是“谗言暗害,鸾凤一宵分”。
离别之际,侯方域将二人新婚之时定情之物白绢宫扇紧紧握在二人手心。
“此为信物,待时局平静,我便回来接你。”
“好,我等你回来,我们离开这是非之地,去过安静的生活。”
两人执手相看,谁都不愿离去。两人一起经历了当初的甜蜜与繁华,更有山盟海誓。值此变乱之秋,觉旧人之好,更不愿离别,让对方孤身一人。在寒风里,人们更想靠近取暧,在这样一个刺骨的时节,如果有不离不弃的爱人在身边,那该是多大的慰藉。
可是时局所迫,不能不走。侯方域也有抱负,史可法在扬州,投身其名下也算寻觅到安全的地方。
无奈只得放手,李香君反复确认着让自己相信侯方域一定会回来,扬州定可无恙。然而自己的眼泪却止不住地流下。长河落日,分外悲凉。
侯方域踏上渡船奔扬州而去,投史可法门下。李香君从此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她日日在媚香楼上,对着窗外长河,手执宫扇,暗自垂泪。就像所有说过的闺中人一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知多少次拥着宫扇和衣而睡,又不知多少次梦见扬州城破情郎身死。乱世之秋,夜夜心惊。
记得一霎时娇歌兴扫,半夜里浓雨情抛。从桃叶渡头寻,向燕子矶边找,乱云山风高雁杳。那知道梅开有信,人去却遥。凭栏凝眺,把盈盈秋水,酸风冻了。
把盈盈秋水,酸风冻了。这盈盈秋水望穿了漫漫江波,却望不回离人归踪。若是这日夜的相思也就罢了,总有等回来的时刻,就算最后等不回来,也不过覆了历史上那些旧辙,也不过是命运所定,无奈终老。可是乱世之所谓乱世,就是连平静但是痛苦的相思都做不到了。
李香君日日独居媚香楼上。阮大铖借漕抚田仰过路南京,寻觅歌姬充为小妾之际,为泄未能抓到侯方域之心头恨,怂恿田仰注意到李香君,并派人抬起花轿,吹吹打打直闯媚香楼,意图抢人,以雪当年被退赠金之耻。
李香君的养母与一众先前好友端坐在门口阻拦抢人。几次三番,无奈对方以威权压人,实难阻挡,香君无奈妥协,声言待梳洗一番自会下楼上轿。待众人久等不至正欲冲上阁楼时,却听到一声闷响。
众人跑上前去推开屋门,却发现香君已是头撞金柱,血洒当场,紧紧拥着的宫扇之上也被沾染了点点血污。
眼看抢亲闹出了人命,田仰也不好强求,一干人等讪讪退去。只留抱着香君大哭的养母与一干没落友人,相对无言。媚香楼外,长河自流。
“奴为薄福人,不愿入朱门。”
看客们都为李香君这委婉而又坚决的心意所震撼与感动,但也许到现在我们才会想到,《桃花扇》原文里,李香君的养母代她上了花轿,并多方打点才瞒过了不明真相的田仰,这是多么的戏剧化。而那场交锋里,李香君又是怎样的困窘与决绝,在那个时刻,也只有寄望于一身的鲜血了。
我们不难想象香君在楼上的那段时间她的内心有多么绝望与无助,但是我们却不能体会她的绝望与无助。她一定撕心裂肺地喊过侯方域你在哪,她紧握着那把宫扇就好比溺水人抓住的救命稻草。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楼下的人已经要冲上来了,如果被带走一定是被玷污的下场。身自高洁,命自忠贞,那就做个了断好了。
目睹此事的杨龙友默默地捡起沾染了血迹的宫扇,望着上面洒脱写意的题诗与格格不人的鲜血,久久无言。
后来,儿女情长终究敌不过政治变换。日子渐渐过去,局势越来越紧张,皇宫里的丝竹之声却无丝毫消减,一派歌舞升平、末日狂欢的景象。重伤的李香君独居在媚香楼上,身体渐渐恢复。
杨龙友在那面沾染了血迹的白面绢扇上就着血迹缀为桃花,是为桃花扇之由来。他将桃花扇送还李香君手中,知其志不可移,节不可折,遂借题诗以桃花比之。
信物失而复得,更有自己的忠贞之志附于其上,李香君不禁肝肠寸断。
然而,这末世的景象注定了她之前无法抗争悲剧发生,现在依然无能为力。清军的铁骑已经兵临扬州城下,弘光帝却在大肆选秀充为宫女,上次可以逃过,这次皇命难违,不得不从了。在人宫前,李香君将桃花扇托付于教授自己词曲的师傅苏昆山,请求其赴扬州寻找侯方域。
后来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清军屠城十日。苏昆山与那把寄托了无限期待与思念的桃花扇,在历史上再无踪迹。
在《桃花扇》的结局里,侯方域回到南京即被逮捕下狱,直至南明覆灭,方得众好友积极奔走相助才得以逃出。而李香君则因早入宫廷,南京城被献,清军席卷江南之际仓皇逃出深宫,在燃起熊熊大火的媚香楼外瘫倒在地,为当年教曲师傅所救,辗转落脚于栖霞山。
侯方域握着桃花扇四处寻访,多年以后,终于在白云庵里再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李香君。
在那个什么都难的年代,经历了风波、战乱,翻山越岭、市井巷陌,重逢是多么的辛酸。
然而,两人却悟道了。彼此没有念及这些年来的风雨和所经受的那些苦痛。抒发了兴亡之感,世事变幻之后,便悟道了,各自归隐。一位青灯古佛,一位道教仙山。
然而,理想中如果他们真的重逢,结局一定不是这样。他们一定会像当年小楼上的初见一样,甜蜜而喜悦,却又哀伤与凄婉。说着信物上桃花的来历,说着当初新婚的缠绵,会嗔怪着埋怨为何不通音信教我好生挂念,空流了多少眼泪,望穿了多少个月明之夜,也会叹息着提起扬州城破,深宫别离。
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说不好是什么样,只能说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人都有阻挡不了的宿命。没有圆满的结局,那就有个美好的开始,也许如果不像《桃花扇》里的安排,双双各自失去踪迹,这样没有结局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吧。
历史上的侯方域改仕新朝,并于南明覆灭三年后应清廷河南乡试,得中举人,为副贡生。他终究还是没有如李香君之言“君当爱惜名节”,令人扼腕叹息。
侯方域晚年所著的《壮悔堂文集》与其为李氏立传所著的《李姬传》,赞颂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或许便可理解为他对李香君的怀念与愧疚吧。
当然,一贯的美好爱情,尤其是才子佳人的结合,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波折,人们总是希望他们的结局能够圆满。
故有另一版本的结局流传:南明覆灭之后,侯方域辗转找到李香君,李香君隐瞒其歌姬身份随侯方域返回老家,成为侯方域的小妾。过起了平静的生活。日日相守、夜夜相拥,成为其饱受战乱之后最幸福安定的时期。
数年以后,李香君为侯方域诞下一子。然李香君的身份终究败露,为侯方域父亲所不容,驱逐其母子于城外旧庄打鸡园。侯方域百般恳求,日日回护方征得母子二人不至饥寒。
李香君悲愤不已,产子一年以后便撒手人寰。而侯方域在李香君逝世后便常常蹲坐在其墓前一块石头上,默默无语,就像当年握着定情信物的分离之时。
不久之后,侯方域便郁郁而终。所产之子被冠以李姓被抚养长大,其后人延绵至今。
也许当年曾有过是非,但爱情里并无对错。如果相爱,又怎舍得分你分我,分对分错?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