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这段时间,相信不少回到老家的朋友,要么听长辈讲述,要么拜读族谱,都或多或少地重温了自己的家族记忆。来自烟台栖霞的一位姜先生,就在家里认真地阅读了本村的老谱书。

姜先生的老家,在桃村镇的上桃村村。根据老谱的记载,上桃村的这支姜姓人是清代从宁海州青山乡的“小菴(庵)”村迁来。而这个“小菴”村,就是现在威海乳山市崖子镇境内的草庵村。

上桃村和草庵村虽然分属两个地级市,但相距并不太远。草庵村地处山区,而上桃村位于牙山之前的河谷地带,地形相对平坦。就地理位置而言,显然后者更适合建村定居。因此,这支姜姓人就迁徙至落户,繁衍至今已传至十四五世。与姜姓人情况类似的还有董、李、刘、于等姓,上桃村故此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姓村”。

除了原籍、迁徙年代和世系之外,姜先生认真阅读谱书之后,还发现家族过去的联姻状况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他发来几张图片,笔者一看,的确如此。

与古代的世家大族相比,这支姜姓人因为在科举上功名不多,故谱书也相对简略。不过,简略是简略了一些,但核心信息一应俱全。所谓核心信息,就是世系、名讳、配氏、子嗣、嫁女等情况。

笔者拜读之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支姜姓人在联姻时严格遵循“门当户对、同姓不婚”的原则。实际上,非但这支姜姓人如此,这也是古代婚姻的普遍现象。

所谓“门当户对”,就是联姻的家庭之间身份大致相当。以姜氏族谱为例,族谱的备注中有“庠生”和“空白”之分。备注为“庠生”者,就是在古代入县学读书之人,通过考试即是“秀才”。这在科举场上虽然只是刚起步,但在乡村来说,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而没有备注的,就是普通人,文言一般称之为“白丁”。

从这份老谱书的记载来看,庠生联姻的对象多是庠生家庭,而白丁之身也基本是在同一层次内娶亲嫁女。比如,第七世有一位姜姓人是“邑庠生”,他娶亲的对象就是石剑铺(桃村之北)一位孙姓“庠生”的女儿。与他同辈的一位兄弟,或许是沾了光,也娶到了一位太学生的女儿。

“门当户对”的概念好理解,而“同姓不婚”的概念也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嫁娶皆由异姓。这条原则在古代比“门当户对”遵循的还要严格。到了现代,婚姻法不再禁止相同姓氏之间联姻,因此“李娶李”、“张娶张”的情况现在已有不少,但这通常是对渊源复杂的大姓而言;一些渊源简单、规模较小、亲缘较近的姓氏,如今仍有此不成文的习俗,坚持“同姓不婚”。

而在老谱书中,这支姜姓人家不管是娶妻还是嫁女,也均是与周边姓氏不同的村庄联姻。在配氏当中,孙姓、张姓、王姓、李姓、刘姓、郝姓比较常见,而这些也是桃村周边比较常见的姓氏。

除了“门当户对”和“同姓不婚”这两个原则,从这份老谱书中还能看出古人联姻的地理局限性。这一点其实也很好理解,过去交通、通讯条件有限,媒人能说和的婚姻范围自然也有限。

(上桃村位于桃村的上游,故名)

按照谱书的记载,上桃村的姜姓人在古代的联姻范围大致是:东到莱山、观水一带(有与千金村、缫丝夼联姻的记录),南到郭城、埠西头一带(有与西鲁家夼、西楼子联姻的记录),西到唐家泊、徐家店一带(有与大柴、野夼堡联姻的记录),北到北楚留、巨夼一带。换算为距离,大概就是以桃村为中心、方圆四十里以内的范围(北边的范围稍微小一些)。而换算为脚程,大概就是步行半天以内。

管中窥豹,以见一斑。这支姜姓人的联姻如此,而古代胶东其他家族的情况也大体差不多吧。当然了,像栖霞牟氏、黄县丁氏等望族,因为实力雄厚,联姻的地理范围自然也更一些。但上述的那些原则,也都是要遵守的。(本文作者:耳左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