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为大家介绍胶东历史区划,此次要介绍的是栖霞曾经析置的“栖东县”。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受战时环境影响,胶东根据地曾增设过不少县级区划。这些新设的县,有的延续至今,如莱西、乳山(中间也短暂重新合并过);有的则昙花一现,如掖南、牙前等。而“栖东县”显然属于后一情形。
虽然通过字面不难看出,“栖东县”应该是位于栖霞的东部。但其具体都管辖哪些地方?很多朋友可能都没有太清晰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就以史志资料为依据,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根据《栖霞县志大事记》的记载,栖东县行政公署设立于年3月,年9月重新并入栖霞县,前后存在约12年的时间。
在这12年的时间里,栖东县的辖区和区划并非一成不变。设立之初,它共辖7个区(以序号命名),后调整为12个区(以地名命名)。年1月,牙前县设立,从栖东县划出2个区,后者剩下10个区。年牙前县撤销后,原辖区重新划回栖东县。
对照《栖霞县志》《栖霞市历史地图册》中的老地图来看,栖霞县和栖东县之间,大体以“艾山——庙顶——榆山”之间的连线来分界,以东属“栖东县”,以西为“栖霞县”。
就具体区划来说,自年9月起,栖东县所辖的12个区分别命名为铁口区、儒林区、白洋区、温泉区、亭口区、鱼台区、金山区、回龙区、磁南区、郭岭区、榆山区和桃村区。
其中,铁口、亭口、金山、桃村这四个地名比较直观,就不多做解释。而儒林区大体是在现“庙后镇”一带;白洋区是“臧家庄镇”周边,以河而得名;温泉区的“温泉”指的是艾汤,包括现松山街道周边若干村庄;鱼台区的“鱼台”指的是清水河上的“鱼跳台”,包括唐家泊周边村庄;回龙区的“回龙”指的则是“回龙夼”;磁南区大致是中桥周边,因地处磁山以南而得名;郭岭区的“郭岭”指的是郭家店村附近的郭家岭,其辖区与后来的寨里乡重合度较高;榆山区因栖霞海阳交界处的北榆山而得名,相当于现唐家泊镇南部的柳连河、榆山后村一带。
上述辖区,如果按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区划来对应,大体相当于臧家庄、中桥、庙后、亭口、大庄头、铁口、桃村、唐家泊、占疃、金山、松山、寨里这12个乡镇所组成的区域。
年牙前县设立之后,从栖东县划出的两个区分别是榆山区和桃村区,此外还有铁口区的部分村庄,其余区域则无太大变化。
作为一个县级区划,栖东县自然也有着相应的管理机构,即“栖东行署”。根据《栖霞县志》的记载,栖东行署成立之初,驻地在康家村(原属大庄头乡,现属桃村镇)。此后,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在山区当中曾多次迁徙,至年才大体稳定下来,改到马陵冢村(李氏庄园)办公,直到年合并裁撤。
栖东县存在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也留下了一定的影响。时至今日,不少人在提到栖霞相应乡镇的位置时,还会强调说在“东半县”或在“西半县”。而在很多老档案当中,也能看到“栖东县”的字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栖东县在地理上紧邻福山县,很多村庄的风土人情都与对方较为相似。前些年,臧家庄镇从栖霞市划到福山区,虽然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多少也算是“栖东片区”这种人文特点的一种体现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