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期)

新节俭主义,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丰足的今天,“节俭”二字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生活富裕了,为什么还要节俭?很多人提出了疑问,但更多说出了内心的答案——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物质再丰富,也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它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明,更是一种品质。

节俭不是抠门,是物尽其用,是自律中蕴含的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

全国每个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意味着成千上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厄运。没有节俭精神,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从举手之劳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永远美丽富饶……

从这些回答中,我们看到了物质富裕年代“节俭”的时代价值。今天,节俭已渐渐成为一种风潮,融入到人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勤俭节约既是老传统,又成为新风尚。新节俭主义,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的新节俭生活

晚上九点前不去超市,衣服只网购,电影票用积分兑换,请客吃饭用优惠券……这两年,“晒俭”渐渐成为吴昕跟闺蜜分享的一项重要内容。

吴昕是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刚毕业时,她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孩,每天一杯星巴克,定期打卡网红店,即使住出租屋,烤箱、扫地机器人、戴森吹风机……一个都不能少。尽管月薪过万,常常捉襟见肘。前年底,妈妈突发心梗,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出院后,吴昕想给妈妈打点钱,但几张银行卡的余额,加起来还不到四位数。这让她有深深的挫败和无力感,也开始反思:当初买买买的生活方式,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从那以后,吴昕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流行什么买什么,到如今下单前总是先问一下自己:我真的需要吗?一年下来攒的钱竟然超过5万。吴昕给妈妈买了颈椎按摩器,又给爸爸转了元,听到转账成功的“叮咚”声,她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如果总以拥有什么来衡量自己,就会陷入‘更多更好,永远不够’的死循环。摒弃无谓的铺张浪费,对每一件拥有的事物加以善用,从中获得愉悦,这才是生活的精髓。”吴昕开始以平和的心态梳理生活,一步步明澈内心的诉求。

近些年,像吴昕这样从“尚攀”到“尚俭”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除了消费观念的转变外,环保意识的加强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节俭不光为了省钱,更是用环保的理念去生活。”去年研究生毕业的汪明竹,自从上了大学后,她的不少教材和书籍都购自二手平台,除了市面上的二手网站,她和学长学姐的学生群、宿管群里等都有交易。“不仅是因为价格便宜,一些书上还有之前用过的同学画好的重点,更重要的是环保!有个广告语不是这样说的嘛,在你买下一本二手书的同时,赋予了一本书新的生命,也为地球减轻一份重量。”

洗脸水用来冲厕所、单车骑行代替汽车出行、去超市自带环保袋……家住在南京雨花台区平治东苑的孙艳荣在节俭的生活方式中还找到了“妙手回春”、“变废为宝”的新乐趣。“衬衫改九分袖子,如果九分袖的手肘磨破了就剪成短袖,看烦了就裁成马甲。你瞧,我家这几个房间桌上的收纳盒都是我用废弃的包装盒自制的,裁裁剪剪,再重新组合一下,心情好的时候用水彩笔再画上几笔装饰一下,一天的心情都美美的!”前几天,她从饭局上带回酒瓶,插上亲手栽培的绿植,“化腐朽为神奇”,别有一番情趣。

“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吴亦明认为,在不同时代,勤俭节约被赋予了不同内涵,在物质匮乏年代,过过苦日子的老一辈人,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然而,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那些“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无法满足现代人正常的物质需求。

“新节俭主义”,区别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节俭,它强调量入为出、“把钱用在刀刃上”。在理性消费的同时享受生活,是一种反璞归真,更成熟,更健康的消费理念。比如,他们会用省下的钱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来提升自己;或者用于旅行游学、开阔视野等。比起单纯的存钱,新节俭主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人清醒地朝着认定的方向努力。

节俭是传统更是责任

“我们家不允许剩饭,这是传承的家风。”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关服务中心后勤保障科科长崔连凤出自农村,往上三代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知道一颗米要成为一粒饭,是多么不容易。在她看来,无论何时,勤俭节约的美德都不能丢。

在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食堂,中午11点半,食堂的工作人员已经将16种小份菜准备齐全。米饭、菜品分为半碗和满碗,供餐模式改革后提供的“小份餐”很受欢迎。孙竹瑄是当天“厉行节约”监督员,他介绍特色菜品的同时,提醒大家勤拿少取,并不时把菜品向中间归拢,避免浪费,收盘时,如果发现剩菜提醒大家打包带走。

为了杜绝浪费,食堂根据就餐人数采购蔬菜,中午的剩饭晚上加工成炒饭,择剩的芹菜叶子做蛋花汤,以前丢弃的西兰花菜梗变废为宝,做成炒菜或沙拉。“之前每天餐余垃圾有四桶,现在已经减了一半。”

监督了一个月,崔连凤明显发现大家观念在转变,“以前,点菜少会被说成寒酸,现在大家都光盘,点多了剩下来,反而会觉得不好意思。”

眼下,勤俭节约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比如徐州市鼓楼区丰财街道办公室里设了“备用箱”和“再生箱”,只用过一面的纸张都放在备用箱中,其他人可以再利用那纸的背面,两面都用过的纸则放入再生箱中回收。平日里,参加非正式性会议,自带水杯,办公区域实现LED照明。

节俭操办红白喜事,也呈现风清气正的喜人社会景象。

面子问题,曾困扰过徐州马庄村村民厉慧卿,“农村人看重婚丧,前些年,大家在红白事上互相攀比,如果规格低了,或者份子钱少了,会被人说闲话。”

扭曲变味的人情负担让农村家庭苦不堪言,有些村民不惜债台高筑,也要摆排场,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能让这股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蔓延。”

年,她动员有威望的老党员成立“红白理事会”,请教了研究民俗的专家,探索出一套既有仪式感,又能减轻村民负担的仪式,两年前,村里利用空置地,盖了真旺大食堂,给村民免费操办红白喜事。“不安排豪华车队,不摆豪华排场,不请低俗乐队,白事每桌不超过元,红事每桌不超过元,随礼不超过元......”这些办事标准也清晰地写进了马庄村的“村规民约”。

前不久,村民厉慧卿的公公去世,大家在村里的“真旺大食堂”为他送行,公公生前是个本分的老矿工,临终前特地叮嘱家人,“丧事一定要简办”。“大食堂能放20多桌,场地、音响都免费,价格比酒店便宜了一半,既有脸面,还经济实惠,亲戚朋友都夸‘办得漂亮’。”王侠说,已经有20多户村民在这里办红白事,“凡是简办红白事的家庭,奖励10个积分,纳入家庭年度档案,年底这些都是评选精神文明户的依据。”

政府的倡导让节俭不仅成为一种风尚,更在日积月累中成为内化于心的一种习惯。

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节俭的生活方式缘于他们身上的一份责任,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8岁的杨洋在南京一家国企当会计,今年3月份,她和相恋6年的男友攒够了首付,在临近长江的地方,拥有了一个小家。房贷每月多元、车贷1元、加上保险费、物业费,当这些花费一一摆上桌面时,小两口决定奉行“新节俭主义”。

厉行了半年多的精打细算,他们发现,开支降低了,但生活品质并没有变。新衣服少了,杨洋把以前的经典款翻出来,重新搭配一下,别有一番味道。下馆子少了,两人在家变着花样学做菜,听着葱姜蒜椒在油锅里劈啪作响,杨洋有种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到了周末,小夫妻喜欢从绿博园沿着江岸骑行,江风吹拂,既健身又浪漫。今年夏天,杨洋还考了网约车驾驶员证,每次出门,发个顺路消息,搭个人,“一个人走是走,两个人走也是走,赚了钱,也节约了资源,何乐而不为。”

最近,两人还商定,设个育儿账户,每月从工资里拿出元,购买稳健的债券,这样下去,三年内生宝宝的目标,也变得切实可行。

节俭,是另一场丰收

有人说世界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节约用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课题。

据分析,一个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就能节水70%左右。比如在水龙头下放一个容器;不用抽水马桶冲烟头和碎细废物;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家中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它完全可以保证冲厕所需要的水量;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养鱼的水浇花,能促进花木生长;衣服集中一起洗,洗菜时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等等。

“节俭不只是个人行为,也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吴亦明认为,“新节俭主义”是新时代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更符合新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他说,要把目光放远些,树立“大社会”意识,任何资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钱是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奉行新节俭主义,是善待我们人类的未来,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把这种美德传下去,是每个人的责任。”

如何让勤俭节约,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点点滴滴,全社会都在行动。面对“新节俭主义”,商家转变理念,纷纷推出了小份菜、半份菜、一人食套餐;低碳出行、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截至年底,哈啰用户累计骑行.7亿公里,累计减少碳排放近万吨;江苏省教育厅最近出台的《江苏省中小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实施方案》,将勤俭节约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

而在90后中学老师邓典看来,节俭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节约”,更是精神层面的“丰收”。最近他留意到一则新闻,说的是当年希望工程中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一直过着节俭的日子,年,苏明娟拿出3万元积蓄,成立了助学基金,截至今年9月,这笔基金筹集了大约万元,参与建设了5所希望小学。“如果一个人自小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在精神层面也会不断强健,从而炼就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成为一个敢于直面任何困难、迎接任何挑战的人。她感受过光,便努力也要成为那道光。大概这就是所谓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吧!”

又是一年秋收季,稻谷金黄,长势饱满,伴随着阵阵农机轰鸣,一排排稻谷连秆带穗被卷入收割机中。

崔连凤总想起,小时候,跟随妈妈去帮外公家收割的情景。当时她年龄还小,母亲让她去田地里拾麦穗、捡谷穗,告诉她,当天捡拾多少,晚饭就吃多少量。那时候,崔连凤饭量大,任凭她再怎么努力,都没法捡拾到晚饭所需要的分量。

真实体检过“粒粒皆辛苦”,崔连凤对自然、对丰收有了更深的敬畏。每年的丰收季,她会把孩子带回老家,让孩子看到广袤沃野背后农人的艰辛。

“如果说丰收给人安全感,节俭则是守护这种来之不易的安全感。”崔连凤觉得,“节俭本身就是另一场丰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周娴

江南佳丽地、江山代有才人出……

江苏古籍里的“文化自信”

文字与典籍,镌刻了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更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建立文化强国的动力与源泉。

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年启动实施的“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以“书目”“文献”“精华”“方志”“史料”“研究”六编,更是将古籍的研究与整理推向高潮,计划至年,编辑出版《江苏文库》0册。那么,在古籍中我们如何去了解江苏文化的发展历史,乃至它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更多的文化自信?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思想繁荣,众多哲人绽放璀璨光芒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那么你知道与孔子齐名的南方人是谁?“南派夫子”又是指谁?

南京大学教授周群告诉记者:“季札是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与孔子齐名,同时也是孔子仰慕的君子,被称为‘南季北孔’。”

据周群介绍,吴国第十九位国君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一说夷末或夷昧)、季札。寿梦觉得第四个儿子季札最有德行,可是按照制度,他应当传位给老大诸樊。季札的三个哥哥也觉得季札最有能力,争相拥戴,可是季札坚决不同意,诸樊最终继位。季札因受封于延陵(在今常州、江阴地区)一带,又被称为“延陵季子”。

季札于鲁襄公二十九年(前年)出使鲁国,这年孔子才3岁。鲁国的贵族为他演奏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引众人赞叹。

季札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以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季札对于孔子文艺观具有直接的启示之功。孔子是儒家文艺观的杰出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季札观乐所体现出的诗乐观念、审美标准以及观世功能,都对于儒家文艺思想具有骅骝开道的作用。就此而言,季札的文艺观又有‘启圣’之功。季札践行心诺、挂剑墓树的兴举,是古代诚信守义的典范,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诚’与‘信’的内涵。”周群说。

孔子有个学生叫言偃,字子游,是常熟人,虞山脚下有他的封土墓,被誉为“南方夫子”。

《说江苏》记载:“在《论语》中记载孔门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门学科中八个成绩最好的弟子,言子是文学科中的优秀代表,《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传授给他的。两千多年后,中国人根据这样的思想建立了现代民主共和国家,这句话也被镌刻在南京中山陵的牌坊上。”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其实朱熹理学与江苏也有关系。

据《说江苏》记载,北宋新儒学的代表性思想流派是理学,或道学,对宋以后的中国文化影响至为深远,由所谓的“五子”,即周敦颐、邵雍、张载以及程颢、程颐兄弟不断努力而形成。福建人杨时是“二程”的学生,就是成语“程门立雪”的主人公,学成告别时,程颐站在书院门口目送他远去,意味深长地说:“吾道南矣!”这是理学正宗传到南方的象征。宋徽宗政和五年(年),杨时来到无锡,在东门附近见一处风景与早年游历的庐山东林寺仿佛,于是便建造了一所东林书院,将理学传授给无锡人喻樗和福建南平人罗从彦等。罗从彦的学生李侗是个隐士,将学问传给了朱熹。朱熹采辑宋代理学家的观点,撰写了《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后人并称为《四书》。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说:“如今,当你走进东林书院,会看到正门前的石牌坊上题有‘闽洛中枢’四个字,所以,江苏地区是中国理学传播的中枢站,孕育了南宋理学。”

明清之际,江苏大地上更是出现了各种学派,可谓百花齐放。

“泰州学派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成为晚明显学。”据周群介绍,王艮,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是泰州学派的创立者。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年),世代为灶户(烧盐的苦力),十九岁时随父王守庵经商至山东,在山东拜谒孔庙时,受到很大启发,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于是日诵《孝经》《论语》《大学》。38岁时远赴江西游于王阳明之门,下拜执弟子礼。王艮经常与师争论,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人。“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平民儒学为特征,使自汉代儒学正统化成为士人利禄工具之后,重新恢复了儒学面向民众的一面。王艮提出的乐学说,百姓日用即道,以身为本的‘淮南格物’论都体现了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宗旨。从而形成了儒学史上的‘一大变’,泰州学派继承了王阳明挺立主体精神的传统,赋予了儒学的近代化因子。”周群说。

明清之际的三位大儒是江苏的顾炎武、浙江的黄宗羲、湖南的王夫之,其中顾炎武对清代学术转变的影响最大,他强调学以经世,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治学注重实证,带动了北方的学者而与浙西之学者应和,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

乾嘉学派,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一般说来以惠栋(今苏州人)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影响最大。扬州学派也是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此后清代的经学内部又分出常州今文学派,为晚清政治变革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文学昌盛,四大名著都与江苏有关

千百年来,江苏人民依靠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年10月31日,南京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学之都”。

“‘四大名著’都与江苏有关,首先他们的作者几乎都是江苏人,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于南京;《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淮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于江苏兴化。《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据说是施耐庵的徒弟,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告诉记者。

据苗怀明介绍,四大名著中也多次提到江苏地名。《红楼梦》第一回故事基本发生在苏州,把阊门称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第二回基本在扬州。此后,出现了石头城、六朝遗迹等一系列南京地标。最后一回中贾政在南方料理丧葬的事后回京,在经过毗陵驿时与贾宝玉匆匆见了一面,毗陵一般指今天的常州。

《西游记》中“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一回中两次提到唐僧的父亲陈光蕊是海州人,在第十四回中唐僧也自称是海州人。

《三国演义》中描绘了一系列镇江、南京城内景致,包括甘露寺、“天下第一江山”、“恨石”、“驻马坡”等。最后一个呈现的城市是南京,其事迹是西晋灭吴,三家归晋,全书因此告终。

《水浒传》中提及镇江的金山、焦山、北固山,把金山叫做“寺里山”,称焦山为“山里寺”等。

今天江苏十三个设区市在四大名著中被提及的有南京、镇江、扬州、苏州、连云港、淮安、徐州、常州、无锡等九个,其中绝大部分城市至少被两部著作提及,充分显示了江苏城市的形象传播力。

为什么四大名著都会和江苏有关呢?苗怀明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江苏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江苏是融四面八方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地方,南北兼收,多民族融合,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是经济发达。任何时候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古代能够有能力、有时间、有条件写出如此优秀文学作品的人,应该都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这些大文学家们,需要生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江苏无疑是适合他们创作的地方。同时,贯通南北交通的大运河也为创作这些鸿篇巨制提供了养分和素材。

除四大名著外,古代江苏籍的文人和文学著作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赫兆丰娓娓道来——

西汉时,枚乘(今淮阴人)写下了大赋《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在赋史上,“七体”成为一种专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撰成《四声切韵》,沈约、谢朓、王融等人将四声、病犯的理论应用于诗歌创作,创立了中国古代格律诗的雏形“永明体”,中国的诗歌从此不再完全作为音乐的附庸,找到自己的韵律,为唐诗的繁荣打下重要基础。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后世也称之为《昭明文选》,唐宋有“《文选》熟,秀才足”、“《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此书影响深广,是中国文学的经典。

南朝的史学成就很高。“二十四史”中有五部是南朝人的作品。大史学家范晔撰写了《后汉书》;沈约是南朝大文学家,奉诏于永明年间编写了《宋书》;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他在梁代修撰的《南齐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由前朝帝王子孙修撰的正史。撰写《梁书》《陈书》的姚察、姚思廉父子,也是由南朝入隋唐的著名史家。

南朝梁代京口(今镇江)人刘勰在建康城外钟山脚下的定林寺为僧佑编纂佛经十多年,用骈文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

唐代几乎所有的大诗人都来过江苏。王昌龄做过江宁丞,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李白对金陵的名胜和人情十分眷恋,也喜欢烟花三月的扬州。杜甫在金陵瓦官寺里看过顾恺之画的佛像。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做过苏州刺史。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在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王安石先后在南京生活了20年左右,死后葬于钟山(今紫金山半山园)。王安石的诗含蓄深沉、雅丽工巧,被称为“王荆公体”。高邮人秦观为词坛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范成大是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

元代倪瓒是江苏无锡人,位列元四家,对董其昌、石涛等名家均有重要影响。

王世贞是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朝文坛领袖;唐寅,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冯梦龙,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出版家,著有《三言》《东周列国志》《山歌》《挂枝儿》等。《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金圣叹,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中国白话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林语堂誉之为“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孔尚任为创作《桃花扇》,游览了扬州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南京明孝陵、燕子矶、栖霞山白云庵等地。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皆是一绝。《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定居秦淮河畔,又称“秦淮寓客”,在南京完成了这部巨著。

其他如东晋医学家葛洪、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南朝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出于生建康),医学家陶弘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今江阴人)……都是今江苏地区人,或在今江苏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描绘江苏的文学作品中留下大量经典诗句,如南朝谢朓作的《入朝曲》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这样的诗句至今读来,还是宛然在目、真切入耳,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表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成为‘文人看南京’的‘南京城市名片’,成为高铁驶入南京时的欢迎语。这张名片与这句欢迎语,既透着一股烟水江南的自豪、一种龙盘虎踞的霸气,也表达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人‘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的文化自信与人生追求。”

世代书香,方志、藏书都位全国前列

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记录。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据统计,年前纂修的历代方志逾万种,占古籍文献总数的1/10。成书于东汉时期记录吴越地区历史文化的《越绝书》,是现存最早的方志,被誉为‘地方志鼻祖’。”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告诉记者:“江苏素有‘方志之乡’的美誉,编修地方志已有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苏地域共编纂各种志书约1种,流传到现在的也有近千种,占全国的1/10左右。”

左健伟还告诉记者:“明代在南京完成的《永乐大典》、清代在扬州完成的《全唐诗》,都在江苏编纂完成的集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于大成的类书。”据了解,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南京登基,从永乐元年()到十八年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编纂了一系列大型的文化典籍。他命朝学士解缙等人在永乐年间编成了三亿七千万字、二万二千多卷的《文献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较《大英百科全书》早三百多年。

清代的扬州是漕运和盐运的枢纽,富甲天下,康熙四十四年(),《红楼梦》作者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奉旨在扬州开设《全唐诗》诗局,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编纂刊刻了《全唐诗》计九百卷。

江苏藏书事业历史悠久,许多文人学士都有藏书的习惯。《南唐书》记载:“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江苏历史上有多个闻名天下的藏书楼。

据苏州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陈其弟介绍,铁琴铜剑楼,坐落于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区中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与山东聊城的海源阁、归安(今浙江湖州)陆氏的皕宋楼、钱塘江丁氏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铁琴铜剑楼由常熟瞿绍基所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瞿氏第二代、绍基之子瞿镛,对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铁琴铜剑楼以藏书质量高、数量多而著称于世。藏书历经五世传承,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十字:“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新中国成立后,瞿氏后代将家藏的众多珍本、善本及文物捐给国家,为中国文化研究和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博约楼位于苏州可园内。清雍正六至九年(—)尹继善任江苏巡抚期间,在此筑园,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取名“乐园”。乾隆年间某大吏误以为是行乐之乐,说是“行乐不可训也”,于是易名“可园”。道光七年(年),江苏布政使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咸丰、同治年间,可园受到兵火破坏。光绪十四年(年),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寓意广求学问,恪守礼法,藏书顶峰时达八万多卷。年正式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津逮楼位于南京甘熙故居内,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年),是一座仿宁波天一阁建造的藏书楼,以“津逮”命名。“津逮”语出《水经注河水》“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意为“求知的入门之路”。津逮楼是清末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甘氏父子曾遍访吴越,收集书籍10万余卷藏于此楼。

“私人藏书楼,保存了大量典籍,也加快了典籍的传播,造就了图书事业的繁荣。藏书楼也为江苏教育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培育了江苏人的儒雅书卷气质,促进了江苏学术研究的兴旺发达和深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活力。”陈其弟说。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但重温历史,是为了让我们增强历史自信,并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清代常州人赵翼创作的组诗《论诗》中的一首。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与引领的主张。他认为诗歌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也应求新、求变、求突破。诗歌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诗风、诗作和诗人。”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院长葛金华说。

葛金华表示,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从文学史的长河中,诗人赵翼看到了每一代人的责任、担当与追求。一个“领”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豪迈之气,既有不让古人、一争高下,事事当争第一流的志气,更有他这一代诗人的自信与风采。“不薄今人爱古人”,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做一个时代的自信者,一个时代的开拓者,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杨民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