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栖霞山古称摄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历史上曾有5王14帝登临栖霞山,其中乾隆6下江南,5次驻跸栖霞山。清代也有一位诗僧偶尔来此栖息,却差点一夜未眠。下面分享的是清代诗僧的一首名作,思绪如波涛汹涌,运笔似行云流水。

摄山秋夕作

清代: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他曾参与反清活动,后来为了避祸就削发为僧,并将居所命名为死庵,以示誓死不臣服清廷之意。他的作品有李白、屈原的遗风,并效法诗圣杜甫,但又自铸伟辞,从而形成了情感恢宏、意象雄奇的独特风范。

顺治16年,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曾至摄山游览,于是就写下了这首五律。

诗僧一路奔波,来到金陵已经疲惫不堪,赶紧在寺院安顿下来,也无心赏景,用膳、洗漱完毕就早早休息了。时值深秋,山林中更是尽显萧瑟之气。诗人虽然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他双目微闭,脑海里却不断浮现出这些年的艰辛历程。

明朝灭亡后,诗人就一直明里暗里参与反清复明的活动,虽然他知道大明大势已去,自己的前程必定是非常迷茫,但依然不愿苟且偷生。

诗僧每天虽然很累,但并不觉得空虚,只要有一点希望,他还是勇往直前。他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更何况窗外还传来阵阵嘈杂的声音。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夜色降临、山风怒吼,秋林摇曳、黄叶飘零,鸟儿也好像被阵阵松涛声所惊吓,频频地发出惊恐的叫声,整个林壑都显得惶惶不安。

诗人本想到户外去看一下,怎奈身子实在太重,接连地赶路,腿脚似乎都不听使唤了,只好又瘫倒在床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诗人思绪烦乱,他把头紧贴着枕头,虽然耳中风雨呼啸的声音变弱了,但心里还是在猜测外面一定是凄风苦雨,绵绵不休。这样胡思乱想,诗人居然睡着了,他太累了,若是半夜里来几个人把他抬走,估计他也不会知道。

第二天拂晓,诗人早早地起床,他担心依然是风雨大作,可推门一看,“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原来后半夜风势趋缓,一轮山月已高挂中空。颈联描写精彩,表面写松阴、潭水,其实都是写月色。

出句采用倒装,可读为“开门松积翠”,开门后看见松影婆娑、苍翠欲滴。对句写月光有如一泓潭水,清澈透明。诗人心情愉悦,信手拈来,便挥洒出一幅朦胧的月夜图。

尾联抒发羁旅愁苦,“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美好的月夜,令人流连忘返,但诗僧客居他乡,思归之念极其强烈。“披衣”两个字,表现了诗人对月不寐、情感低沉,凄苦之态尽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情收束全文,更能震撼读者心灵。

纵观这首诗,颔联以动衬静,颈联又在凄风苦雨的基础上,展现出一片祥和幽静的山林氛围,意境更为丰富多彩,结构起伏跌宕、而不流于板直。作者重点描写摄山夜景,心理活动曲折生动,借景言情更是婉转自如。

最后一句“披衣念远征”,既是自言自语,也仿佛是告诉读者,人世间有很多无奈,明知毕生追求可能都会无功而返,却又不得不继续。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作者自比垂泪的落花,却将为清廷帮腔之人暗喻为得意的啼鸟,诗人虽然无家可归,依然要砥砺前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