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琦璠郑雨萱朱虹颖朱昭源图片
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责编
彭越排版
陈雯卿你的家乡有老乡群吗?你曾加入老乡群吗?对于离家在外的学子来说,老乡群是“聊以慰相思”的平台,身处群内,一切与家乡有关的情感都能够找到共鸣。而在校园中,老乡群也具有特别的意义:或是插科打诨、或是学术探讨、甚至是结伴出行,熟悉的不熟悉的,都被家乡和大学连接起来,并在此展现不同的期待。(南大扬中小分队的QQ群截图)希冀:大学里的家乡平台谈及建立老乡群的初衷,来自17级新闻传播学院的王汉仪说,她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哪怕是在陌生的校园、不同的院系内,也能找到可以一起聊天的人。王汉仪是“南大扬中小分队”的群主,年高考结束之后,在身边其他同学的建议下,她建立起了这个属于“南大扬中人”的群聊。她的群内现在有33人,几乎都是通过“一个拉一个”的方式进来的。因为彼此都是高中同学,熟识度很高,她也没有进行刻意的管理。“如果说群规则,就是大家都要友好,不要骂战。”这是她对于群内讨论环境的唯一要求。慢慢地,他们的群内也形成了一个传统,那就是年长一级的学长学姐们需要请刚进入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吃饭,这是为了让大家更熟悉彼此,增强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力。在她看来,这个群聊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搭建了一个能够让扬中的校友们联系起来的平台。”我觉得只要群里有人求助的时候大家能出来一下,就挺好的了。”王汉仪说。无独有偶,“南大魔都游泳池”的群主承雨嫣也怀着同样的初衷管理着上海的老乡群。就读于外国语学院的她所管理的老乡群有人参与,不仅仅依靠大家互相传播,也有很多同学通过招生手册上的上海官方群的群号加入了进来。承雨嫣并不是这个群的初创者,这个群早在年便建立了起来。群主和管理员则是轮流担任,比如17级刚进入大学的时候,16级的一位老生做群主;18级新生进来的时候,17级的一位同学做群主,这样一年一年轮流下去。承雨嫣群内组织过的活动有很多。去年,他们17级的老乡曾经一起约爬栖霞山,一起学习,一起烧烤;中秋的时候,还有学长带了月饼回来,大家一起吃月饼;端午时,大家一起去了上海很有名的沈大成糕团点。他们甚至还搞了一个沈大成的拼单群,就是为了在异地也能够尝到家乡的味道。“我们想要带所有从上海来的小朋友们一块玩,也要让大家感觉不要因为觉得在南京上学,就会一个人感到孤单,能在异乡感受到家乡的温暖,缓解乡愁。”承雨嫣说道。(南大魔都游泳池的QQ群截图)困境:不活跃的尴尬虽然群内偶尔会组织聚餐,但不高的频率却远远不足以消解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王汉仪和承雨嫣都面临着群内并不活跃的尴尬。王汉仪有时会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虽然想要提升群里的热度,但为此长期举办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并不现实。18级刚进入老乡群时,群内曾经活跃过一阵子,之后便沉寂了下来,甚至好几天都没人说一句话。不过她也能够理解大家的“冷淡”:“现代大学生这么忙,除了工作学习还得玩,哪有时间来刷群呢?”承雨嫣也遇到了和王汉仪一样的问题。群内活跃的一般都是些17级的同学,18级的新生们往往保持沉默。“我们举办的活动感觉大多都是老生自嗨,新生好像没人理我们,我们也感觉很无助。比如我们经常有什么活动在群里
全体成员,大家都没人理的,我们自己其实也会很尴尬。”她觉得当群聊人数过多之后聚在一起实在有些困难,她们大多数时候还是会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群聊去约一些活动,在里面大家更加熟悉,可聊的话题也会多一些。身处群内,王汉仪最大的感受是就是18级和17级之间一般不会对话,代沟明显。问及原因,她这样说道:“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其实我也不知道00后和我们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好像讲话风格跟我们不一样吧。”她曾听过一些不可思议的对话,比如新生跟学长说:“学长,我要你十点之前整理一份我这学期要选的课的重难点给我。”一位18级人文科学实验班的新生表示,其实自己并非不想参与群聊,只是出于畏怯,有时担心会给群内的学长学姐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她的群里总是17级的学长学姐们在说话,因为不熟悉,觉得自己没法加入。活跃在群里的学长学姐其实本意只是想去调动群里的氛围,让新来的同学们不那么紧张,放轻松一些,但没料到给学弟学妹们带来了压力,导致17级和18级之间接轨困难,有了隔阂。而且,由于之前熟识度的不够,两个年级之间总归还是缺少了些相互认识的过程。思考:老乡群的“黄金年代”30年前的老乡群,似乎更有着群体的“聚集感”,人们彼此熟识,相互关切,少了些沟通的尴尬。今年47岁的朱远见先生刚进入大学时,对校园环境和学校各方面都不熟悉,多亏了老乡的指引和帮助,他才很快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彼时,“同乡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通过举办诸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来加强同乡之间的熟识度和凝聚力。(朱远见先生毕业20年的同学聚会)而在有了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