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湿疹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72.html

一座古塔,一段故事,千年风雨,百年人生。

在我国古代,建筑工程师和文人学者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塔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各种中国式塔,成为了振兴地方文化艺术的标志和象征性建筑。

今日,跟着小编走进栖霞山,看一看那守卫一方水土的古塔——舍利塔。

屹立千年,风华仍在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栖霞山一年四季风光无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融中草药、茶、红枫、地质、名人等文化于一身,山中自然也有诸多古迹可寻。

隋文帝诏建的舍利塔,唐高宗御制的明征君碑,南朝的千佛岩石窟,号称“隋塔唐碑千佛岩”,是栖霞山久负盛名的三处“宝贝”,为栖霞山平添了更多的人文之美,现今都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舍利塔旧影(图源:中国文研院档案室

其中,舍利塔位于栖霞古寺藏经楼东侧,北依千佛崖,始建于隋初,后毁,重建于南唐。现存石塔为南唐年间(年—年)建筑的遗物,八角、五层、密檐式,高18米。作为五代石质佛塔,该塔正是唐宋之间过渡时期石塔代表作,结构紧凑,比例匀称,端庄雄伟。外观非常古朴,虽然看上去经历过许多风雨,但主体完整,安静屹立,沧桑坚韧。

工艺精湛,智慧结晶

舍利塔上承佛教艺术精神,下开宋元佛教艺术先河,在中国佛教建筑史和雕刻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年,梁思成先生考察此塔后,便在其所著作的《中国建筑史》中详细介绍了它。

塔身为八面五级密檐式,立于八角形须弥座式的塔基上。塔基上下两层:第一层雕刻缠枝莲纹,第二层镌刻飞凤、莲花等图案。塔基之八面刻海水纹,并雕有龙、凤、鸟、兽、鱼、虾、蟹、鳖等图案,或腾云驾雾,或出没山林,或沉浮波涛。

此类佛塔形制在江南罕见,在同类佛塔中又时期占先,其形制由来耐人寻味,是研究南唐建筑的重要实物,中国佛塔艺术的精品之作。伫立在舍利塔下,欣赏那细腻传神的刻画,不禁被古代工匠那精妙的雕刻技艺与巧思深深折服。

“银质舍利宝塔”,位于栖霞古寺玉佛楼

修补时光,延续文明

舍利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到了南唐改建为石塔。主持改建工程的,是南唐杰出的文化名人高越和林仁肇。高越还为此特地写了《舍利塔记》一卷。

近代最早的修缮在年,刘敦桢先生设计,叶恭绰主持,主要对塔刹和栏杆构件进行了修复,是中国最早的建筑遗产保护工程实施项目之一。

年,梁思成携林徽因南下考察舍利塔时,对舍利塔重修工作称赞有加——“全部重修工作,除塔刹形制或有可疑外,至为谨慎精审,开我国修葺古建未有之佳例。”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年,国家文物局再次对该塔进行了修缮,将脱落破损的八块构件粘贴复位,保存了五代南唐风格。刘敦桢先生作为我国建筑历史理论和遗产保护领域的先驱者,创立了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保护学科和研究方向,栖霞山舍利塔早期修缮保护工作更是刘敦桢先生在建筑遗产工程保护领域重要的科研与工程实践。

直至年5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继续传承刘敦桢先生的衣钵,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舍利塔进行基于BIM的全方位测绘,研究重点对其内部构造进行系统性的认识与建造研究,这将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上发挥重要作用。

舍利塔BIM测绘展开幕式

人、事、物尚抵不过岁月变迁,每一次修缮,都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舍利塔经过一位位能工巧匠的双手,在新时代的新技术下焕发新生,也保留着曾经的辉煌印记。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古老文明得到延续。

来源:栖霞旅游

陈洁黄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