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高僧黄宗仰

近代历史上,被称为“革命和尚”的人有好几位,比如太虚、雪松等人。掌故大王郑逸梅在《南社丛谈》说,南社有四个和尚:即半路出家的李叔同、酒肉和尚铁禅、半僧半俗的乌目山僧黄宗仰、出家还俗的革命和尚苏曼殊。其实,郑逸梅的回忆有误,这四位和尚里面第三位乌目山僧黄宗仰并不是南社成员,也并非半僧半俗。

这位被梁启超称为“我国佛教第一流人物”的乌目山僧黄宗仰自16岁入清凉寺剃度为僧后就一直保持僧人身份,不仅没有还俗而且在20岁的时候,在镇江江天寺(俗称金山寺),依从大定法师受具足戒。说乌目山僧半僧半俗可能是对僧律有所误解,以为只有在寺院才能修行,其实近代佛家一大特点但就是与时代同行,弘佛法于社会实践之中。

黄宗仰自幼有慧根,一度拜学于翁同龢,“能为诗古文辞”。(蔡元培《记宗仰上人轶事》)当时翁同龢已及进士第,有一次省亲回乡,见得黄宗仰的诗文,不禁赞叹“辞茂义幽,莫测其际”。关于他出家的原因,一说是翁同龢的指点,一说是因为家里父兄逼他经商,与宗仰当时的志趣不合。

黄宗仰出家后,精进自学,博览群书,刻苦研习英、日、梵等文字,并涉猎书画金石、园林技艺,触类旁通,皆有进益。

章太炎追忆:“是时禅师自上江来,以绘事识诸名士,论议往往及时政,皆中症语,诸名士尽愕眙不知其所从来,良久乃知为金山江天寺僧也。”(章太炎《栖霞寺印楞禅师塔铭》)

章太炎先生与黄宗仰交情深厚

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宗仰还以大慈悲心实践了革命精神。年春愤于清廷腐败,联络章太炎、蔡元培等发起中国教育会,次年成立爱国学社。《苏报》案发后,他营救章太炎、邹容未成,避往日本.访孙中山于横滨;募资捐赠留日学生革命刊物《江苏》。《革命逸史》作者冯自由说:“晚清壬寅癸卯年(~)间,上海维新志士有乌目山僧者,章太炎着之《驳康有为政见书》,及邹容着之《革命军》,书面均署其名。时人只知山僧为方外人,而不知即中国教育会会长黄宗仰也。”

作为一代高僧,黄宗仰除了在诗书画等方面水平很高以外,还精通建筑设计。在为上海滩地产巨子哈同、罗迦陵夫妇设计的爱俪园中,黄宗仰便做到了“不拘一格、中西糅合”。年,当爱俪园即将完工之时,罗迦陵出资20万元,聘请黄宗仰在特辟的“频伽精舍”中讲授梵典、弘扬佛法,又本着佛法救世的思想,历经四年刊印全套《大藏经》40帙册部卷,称为《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

黄宗仰设计的爱俪园

年7月,黄宗仰在栖霞寺圆寂,安葬于栖霞山,年56岁。

近代佛教思想一大特点就是修行不忘革命,革命即是修行。而且弘扬佛法也不限于出家僧人,居士、学者、画家诗人甚至官僚中都有学佛之人。革命者中自然也不乏其人,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先生就指出自己倡导佛教救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之,仆所奉持,以依自不依他为臬极。佛学、王学虽有殊形,若以楞伽、五乘分教之说约之,自可铸熔为一。”他在《建立宗教论》、《革命之道德》等文章中都谈到佛教增进道德,舍生为民的净化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