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忏悔,是佛教为沉湖于“五浊”的人开的一剂去除心理恶魔、实现心理健康的良药。什么叫“五浊”?在凶恶的环境中,人的健康受到影响,是为“劫浊”。
人心不正,邪见增盛,不知修行善道,是为“见浊”;追逐欲望,引发贪、填、痴、慢、疑等烦恼而扰乱身心,是为“烦恼浊”;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是为“众生浊”;做多了坏事,寿命缩短,是为“命浊”。
对于染了“五浊”中的任何一浊的人,都得忏悔。只有日日忏悔,日日改进,性情胸襟自然开阔,生活品质自然提升,才能够获得心灵的清净。
有一位信徒问天童普交禅师:“修忏悔法门是为自己忏悔,还是为他人忏悔呢?若是为自己忏悔,自己的罪性从何而来?若是为他人忏懈,他人非我,我怎能为他忏悔?”
普交禅师思索良久,无法回答,便四处云游参访,寻求解答。一日来到泐潭禅师处,脚刚踏进门,泐潭就“啊”地大叫了一声,普交禅师不明就里,正要开口表明来意,泐潭的禅杖已迎头挥了过来,普交莫名其妙,只有暂时避开。
过了几天,泐潭找到普交,对他说:“我有古德公案,想与你商量。”普交惊疑未定,一声惊诧“啊?”还来不及说话,潭又“啊”地大叫了一声回音在普交的胸腔中震荡不绝,宛如普交自己的发声。
普交禅师一刹那问豁然开,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看普交已悟,十分高兴,执着他的手追问:你会佛法吗”四相投之下,普交神师也笑者“啊”了一声,把泐潭的手开去。泐知道普交已经明“人我一如,自他无二”的忏物法门,当下也哈哈大笑起来。
佛教提倡超度众生,所以从大的方面看,忏悔是为人为己两不分。从实际层面看,佛门之外的人们多是为自己的过错忏悔。那么除了佛界人士,谁来为大众、百姓忏悔呢?或者说用自己的忏悔,为大众、百姓带来福报呢显然就是有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人。
明代的袁黄,后改号了凡。江苏吴县人,明万历十四年进士,后来任过知县、拾遗等职。他在官场上瞎混,也就是只顾自家享受,不管百姓疾苦。
有一次,袁黄在南京栖霞山遇见了云谷禅师,两人对坐一室,谈了三天三夜。云谷禅师向他阐述道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尚书·太甲》不也这么说吗: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你今后若能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就是你自己修得的福泽袁了凡听了云谷禅师的一番开导,豁然开朗,于是在佛像面前忏悔了以前种种罪过,并发愿做三千件善事,以报天地祖宗之德。并改号了凡,意思就是了悟立命之说,不愿落入凡夫俗子的窠白。
从此以后,袁了凡小心谨慎,战战兢兢,不再像以前那么放任。他不断行善事,作官也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小时候算命的说他53岁有厄运,但他写《了凡四训》这本书的时候已经69岁了。可见,佛教认为,有权有势者的忏悔为己为人都有益。
现在看来,一个人站在一定的高度,才可能“人我一如,自他无二。鲁迅先生是民国社会难得一个把忏悔上升到理性层面的人。
鲁迅具有中国人中少有的忏悔意识。他的批判是从国民性层面上升到了人性层面,从伦理层面上升到了宗教层面,从耻感上升到了罪感的层面,超越了传统的道德反思面切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层。在缺乏忏悔精神的情况下,这种忏悔意识来自哪里?
这跟鲁迅的人道主义意识及对精神和灵魂的重视有关,跟他自身心灵的敏感和丰富有关,跟他内心的天赋良知有关,也跟他对自我深层人性和阴暗面的探索和挖掘有关。
鲁迅通过对自我的罪的反思来警醒读者的心灵,使人们因受到触动产生罪感而反思自身人性恶,并进而产生忏悔和赎罪意识。他这种对于自我内心的返观、审视和灵魂的忏悔,日本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好称之为“回心”,这是以个体的忏悔,审视群体,引发对国家民族历史和文化伦理的反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