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余姚日报」
诸焕灿
王阳明是余姚极具影响力的一位历史人物,其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的“阳明学说”已成为近几年的显学。研究史料,笔者发现,阳明先生似乎与“龙”有些缘分。比如,王阳明是明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三十日(年10月31日)降生于龙泉山北麓的瑞云楼的,这一年正属于“辰龙”的年份,所以,王阳明是属龙的。
龙场悟道月光明
龙场驿有龙冈山和阳明洞。龙冈山,又名栖霞山,山势不高,如一抹青云横亘。山上岩石嶙峋,古树参天。
明正德三年春,王阳明因抗疏营救南京科道戴铣等人,触犯权宦刘瑾,贬谪到贵州龙场驿,担任一个小小的驿丞。龙场驿是明洪武年间彝族土司奢香夫人为效忠朝廷,打通贵阳与四川的通道而开设的九驿之一,地处贵阳西北万山丛棘之中,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山高地荒,环境险恶,风气闭塞。
王阳明初到时,言语不通。虽为驿丞,但他是谪官,无处居住,只好在临近的小孤山一洞口搭草庵栖身。王阳明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中曾对此描述:“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他“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所以草庵被命名为“玩易窝”。不久,王阳明在郊外的龙冈山寻得一个岩洞——东洞,即迁居东洞,并改称为“阳明小洞天”。王阳明虽谪居荒僻山洞,但处之泰然,曾写有《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他一边潜心研究学问,一边搞好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因俗化导,万事和善处之,传授当地群众文化知识。当地群众见王阳明的住处阴湿幽暗,就在洞口为他筑了几间木板屋。王阳明取“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意,把木板屋分别命名为“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在阳明洞上方,他首创讲学堂——龙冈书院,远近汉、苗、彝族子弟汇聚于此。在王阳明的努力下,荒僻之地得以开化。
王阳明在龙场三年,面对清苦的生活,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对待险恶的环境。他发挥“良知”的能动性,按儒家的观念,改造环境,追求成圣之路。他写下了百余首居夷诗,思索“良知”,建立了在当时具有思想解放作用的“阳明学说”。清光绪年间,日本学者三岛毅造访阳明洞时曾题诗:“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龙冈山北麓有阳明河,河上有座五孔石桥,叫“阳明桥”,是王阳明谪居时召集民众所建。
古洞依然,洞口奇敞,岩壁苍秀,上有奢香夫人的后裔明嘉靖、隆庆年间宣慰使安国亨题的“阳明先生遗爱处”七个大字。洞内明亮,玲珑相通,可容百余人。洞左侧一小洞,内有一天然石床,据传是王阳明的起居室。洞前有石桌、石凳,还有两棵王阳明亲手种的古柏树,有三十多米高,粗壮挺拔,山风徐来,茂叶哗然,与满山绿树交融(据说其中一棵近年刚枯死)。
洞左,沿石径而上,有“君子亭”。“君子亭”对面是王阳明首创的龙冈书院故址,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王文成公祠”,现存的四合院式建筑是清代重建的。祠内正殿卷棚下悬挂有“象山并峙”“派启姚江”“化启西南”“化超遐陬”四块金字大匾。正殿对面是“元气亭”,亭内高悬清光绪年间修文知县李崇峻所书的“培养元气”黑底白字匾。
天下驿站众多,唯独龙场驿因王阳明而显;天下书院无数,偏偏处于穷荒的龙冈书院亦因王阳明而闻名。王阳明一反“蛮人不可化”的陈旧观念,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于此培养了陈宗鲁等“王学中坚”。王阳明“化启西南”之举有益世人,值得赞颂。
龙泉山上讲学堂
王阳明故居,即瑞云楼,南距龙泉山只有百余米,抬头即见龙泉山。
龙泉山是余姚的文化名山,山上古建筑众多,树影参差,花香浓郁,散发着古韵。山的南麓,一条发源于四明山的姚江自西而来,碧波盘曲,流经南北双城之间,向东入海。山水相依,增添了山的灵性。余姚人杰地灵,有“文献名邦”之称,尤其是明清时期,姚江人物甲天下。历代的隐士与诗人企慕于此,汉代的梅福,唐代的方干、孟浩然、谢遗尘,宋代的王安石、谢景初,明清的陶安、刘宗周等人都曾登龙泉山,围坐山顶巨岩,迎风举杯,邀月吟诗。
明弘治九年,王阳明落第,后离京,乘舟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南麓的龙泉寺。时有致仕方伯魏瀚自认为有诗才,与王阳明对弈联诗,佳句往往被王阳明所得,魏瀚称赞:“有你在此,老夫当退避数舍了。”
龙泉山南坡有中天阁,是王阳明讲学处。中天阁初建于五代,取名自“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丰雷雨均”。明正德中期,大儒钱德洪在中天阁开辟讲堂。明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回余姚祭祖,被钱德洪等人请上中天阁,确立了师生关系。明嘉靖初年,王阳明为父丁忧期间,往返于余姚、绍兴两地,就在中天阁讲学,每月朔、望、初八、廿三为其亲自开讲日。王阳明开讲日,听讲者多达三百余人,其他日子由钱德洪主讲。王阳明还制定了学规,亲自书壁以告诫学生。现存五开间两层楼的中天阁为清代重修建筑,环境幽静,四周绿树参差,春月桃花似笑,夏月榴花似火,秋月桂香浮动,冬月腊梅怒放。
中天阁东侧有一常年不枯的石井,即便天旱少雨,石井仍然清水盈盈,从不干枯。由于水面呈现两条波纹,如双龙戏水,故此井称为“龙泉井”,并以此命名此山,即“龙泉山”。北宋庆历年间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应余姚县令谢景初之邀,亦多次登临此阁,遥看南天景色,谈诗论文。时值东南数省干旱,而此井盈满如故,王安石对此感到奇怪,即写了两首诗。宋靖康年间,小康王赵构为躲避金兵,经余姚,尝龙泉井之水而甘之。他在临安登基为帝时,还派人至余姚取龙泉井之水,装了十坛运往皇宫。从地质学角度来说,龙泉井属于裂隙泉,水源来自四明山,通过地下岩层裂隙涌到龙泉山,从石井冒出,所以水质清冽甘甜,源源不绝。
龙泉山顶有祭忠台,是王阳明遥祭翰林侍讲刘球的地方,可惜已被炸毁。龙泉山顶原有个极大的山崖活岩,岩基底径达7米,高3米多,凌空突兀,岩上可坐二十余人,气势甚伟,称为“祭忠台”。刘球于明永乐十九年中进士,累任至翰林侍讲,为官正直。明正统年间,因太监王振专横乱政,朝政昏暗,边防战事又频繁。刘球对此多次上疏,结果触犯了权宦王振,冤死于牢房之中。刘球少年时曾因避难隐居余姚,与余姚人成器结为好友。成器得到刘球被陷害致死的消息,当即写了《祭忠文》和《祭忠诗》,并率领多人,登龙泉山遥祭好友刘球。明正德年间,王阳明景仰翰林侍讲刘球的人品,在岩石上亲题“祭忠台,阳明山人书”,遥祭刘球。早年,王阳明离任庐陵知县,途经刘球故里时,写下《过安福》:“归兴长时切,淹留直到今。世事应无补,遗经尚可寻。含羞还屈膝,直到愧初心。清风彭泽令,千载是知音。”在安福,王阳明还有刘晓、刘文敏、邹守益等门人,后形成“江右王学”。
中天阁上方原有“二王祠”,祭祀王阳明及其父王华,上世纪40年代被毁。
巨星殒落青龙铺
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今大余县)青龙铺是一个小小的码头集镇,也是历史上一颗巨星殒落之地。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年1月9日),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病逝于青龙铺码头的舟中。
大庾县城明清时期为南安府治所在地,南界梅岭。翻过梅岭,就是广东南雄境。因此,这里是南北交通、赣广往来的主要通道,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要口。梅岭亦是我国气候的分界线,岭北有雪,岭南无雪,雪花不越梅岭关。岭上遍植梅花,入冬霜降,梅花盛开,清香盈岭。北宋时,知府蔡挺在岭上植松,以荫行人,并在岭头设置关隘,额曰“梅岭”。
从大庾县城出发,沿着由大石板铺成的古驿道,曲折盘旋至梅岭最高处,就是古梅关。两道石壁间城楼横卧,门楼右侧有一大石碑,书刻“梅关”两字。南门楼额刻着“岭南第一关”五字,北门楼额刻着“南粤雄关”四字,确是“一步跨两省,一关隔断南北天”的险要隘口。登关眺望,千山万岭尽收眼底。
王阳明曾两渡梅关。第一次是嘉靖六年九月离浙入赣,十一月初由赣入广。第二次是嘉靖七年征思田事成,班师回朝,途中卧病,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再渡梅岭入赣,越梅岭后,即改乘舟沿章水而下,至十一月二十八日晚,舟抵青龙铺码头停泊。当时,王阳明的学生周积任南安府推官,随舟侍候先生。他见先生咳喘不止,遂问:“道体无恙?”王阳明说:“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王阳明又问:“此是何地?”侍者答:“青龙铺。”第二天,王阳明睁开眼睛,看着周积说:“吾去矣!”周积忙问:“有何遗言?”王阳明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完,他就瞑目而逝。
王阳明年轻时肺就不好,后贬居穷荒,为瘴气所侵,加之多年的军旅生涯,积劳成疾。他凭着舍己为公的“良知”之心、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艰难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青龙铺码头至今基本完好,两岸绿树成荫,江水青碧见底。码头不大,约两米多宽的坡路全由鹅卵石砌成,临近水面由巨大条石堆砌,显得古朴。这个码头在尚无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是水陆转运之地。
王阳明逝世,在江西各郡县为官的学生一闻讯,即刻赶赴青龙铺,把先生遗体迎入临近的南野驿,入棺,然后护棺至浙江越地安葬。钱德洪、王畿本已赴京殿试,闻噩耗,即刻转道南下迎丧,放弃科考。当时,王阳明的儿子王正亿年幼,丧事只好由学生主持,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由此可见。
(图片均为资料图,由诸焕灿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