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很多人说,南京是一座秋天的城市。一到秋天,南京就美成了金陵。叶子黄了,秋风吹拂,纷纷落下,化作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有的停留在秦淮河畔的石街上,有的栖息在南京博物院的角落里,有的飞向了栖霞山的枫林中。在秋风中,那翩翩飞舞的蝴蝶点缀在南京城的各个角落,此时的南京城,显得格外低调而厚重,到处透露着六朝古都的韵味。
南京人常言道:“春牛首,秋栖霞”。我曾有幸登临栖霞山,秋日的栖霞山虽没有满山红枫,但微黄的树叶,依旧满是秋意。有人常说:“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让这满满秋意的南京带领我们去见证中国近现代荣辱兴衰的历史。
我多次写到南京,是因为她有着六千年的历史,十朝会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东吴的“石头城”,晋代的“桃叶渡”,明朝的“城墙”,满清的“江宁织造府”,太平军的“天王府”,中华民国的“建筑群(中山陵、总统府、颐和路公馆区、美龄宫...)”,无不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回望六朝,当你静静地伫立在南京“石头津”码头,远远眺望,港内停泊着中外船只数以万计,以南京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正式开辟,此时的南京俨然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心城市。
行至两宋,但见一文人唱罢道:“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那雄浑而苍凉的叹息声,正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面对如此繁华的南京城,不由得怀古伤今,他深知在这桨声灯影中的金陵,繁华过后,她又经历了一次次王朝覆灭后的颓败。同时他也在提醒着当时北宋统治者们要懂得居安思危,勿沉迷于纸醉金迷,而忘了深藏其中的危机。
可悲的是,不管王安石如何歇斯底里般的呐喊,难免终老于此。其后继者悲愤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俘虏徽钦二帝,引发了靖康之变,建炎南渡,高宗无意北伐,定行临安,迫于舆论压力仍定金陵为行都。
建炎四年,金兀术领兵南下侵宋,兵锋直逼南京城,南宋名将岳飞设伏牛首山以待之,是夜,命百人身着黑衣潜入金营,期间纵火焚营,金兵大乱,不分敌我,自相攻击,遂大败。牛头山大捷,金兵无力南侵,引兵北归,南宋得以喘息。时人称之曰:“国家之根本在东南,东南之根本在建康,非据建康无以镇东南”。
南京迎来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公元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改称应天府。之所以取名应天,实乃朱元璋等人有意定鼎南京,“应天”之名意指“上应天意”。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有云:“汤受命而正,应天变夏作殷号。”这里的“应天”,已有顺应天命改朝换代的内涵。古人都爱讲究一个正统,特别是爱强调皇权天授,向世人展示其自身建立政权的合法性。
公元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此期间,作为京师的南京城迎来了大规模的扩建。如历时27年建造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第一大城垣,根据天象和礼制营建的南京故宫作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建筑形制布局成为后来明中都、北京城和明代王府的设计蓝本。这时的南京城人口逾百万,是中国当时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与同时期的世界各大城市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公元年,南京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造船基地和始发港,郑和从南京龙江关(今下关)启航,开始第一次远航。郑和下西洋扩大了这些国家对中国手工业品的更大需求,从而开拓了中国手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刺激了国内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物品的交流。同时也较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还有就是西方人来到中国,也多在“南京”一带活动,对那里印象更深刻。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游历中国后,在《利玛窦评传》中写到:“目睹南京这座大城,未免眼花缭乱…明代的南京城极其雄伟壮观,堪与十六世纪的欧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拟。以至于后来的“南京”这一名称一直深深地烙印在西方人的脑海中。
直至清朝建立,南京被更名为江宁府,不再作为陪都使用,然而,这一改变并没有波及到西方人对南京的认知。这时的西方人虽然开启了地理大发现,但中国对于他们来说仍旧很是陌生。
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此时的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工业产量急剧上升,迫使英国需要不断扩大产品销路,就驱使了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存空间。这时他们把目标锁定了中国。
在此之前,西方人也尝试了与清王朝建立贸易的交往。公元年,英国派遣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其结果虽然失败,但是这一事件改变了英国乃至欧洲对中国的态度。他们不再像17、18世纪时期那样向往和崇拜中国,反而认为当时的清政府外强中干,其实质上是极其虚弱的,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之所以没有沉没,有幸于一批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如果上位的是一个没有才干的人担任这艘船的指挥者,它将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事实果真如此,清朝随着康雍乾时代的远去,之后的继任者无法支撑这艘破烂不堪的战船。年,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发动了对清政府的侵略战争。其结果我这边就不过多表述,清军不敌英军的船坚炮利,被迫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上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这也是至今有人疑惑,清朝明明没有“南京”这个地名,为何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当时的清政府称《南京条约》为“万年合约”,而彼时的英国则称为《TreatyofNanking》。这也是我上述所说,西方人对南京被更名为江宁府这一变化毫不知情,或许少数西方人了解,但他们基于对南京固有的印象,仍然称其为南京。
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首都选址就定在江宁府。出于首都名称的需要,再次更名为南京。出于对历史的铭记,后人将条约外文名称翻译过来定成了《南京条约》,之所以没有使用清朝称之的“万年合约”,主要还在于其指向不明,名称不够具体,“万年”两字着实不雅,难道这样屈辱还要背负一万年吗?很显然,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肯定不同意。那为什么不称之为“江宁条约”呢?其实不然,清朝灭亡,清朝时命名江宁府也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继续沿用之前的地名自然失去了意义,其对于后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也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我只能说,南京,这个屹立在长江之畔,历经千年风雨的沧桑古城。她默默承载着国人太多的心酸与苦痛,她直接见证了中国近现代荣辱兴衰的历史。她是一座历史名城,萦绕着沧桑兴衰之感;她是一方文化重镇,无处不流淌着古今文人墨客的遐想情思;她还是一座文明之城,哺育了世世代代淳朴、博爱、智慧的南京人民。
所以,作为当代的我们,一定要铭记南京,铭记这座背倚钟山,怀抱大江,十朝都会,人杰地灵的不朽名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