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隐士
我们今天到栖霞山,进了山门,在寺门前一左一右有两块碑,其中一块是明征君碑,“明征君“指的就是“一位隐士”明僧绍。
明僧绍是何许人也?他是南朝山东平原县(今山东德州市)人。明姓历史悠久,秦国有个有名的大夫叫做百里奚,他的儿子叫孟明,孟明的后代用孟明的明字作姓氏。明僧绍就是明氏的后人。
明家在当时的山东非常有势力,从晋朝到宋齐梁历代做官,南朝宋齐两代明家出了六个太守。但明僧绍志在讲学研究,对做官没有兴趣,他起初在崂山上面隐居讲学,刘宋王朝和萧齐王朝两个朝代的皇帝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了,因此他才得名“征君”。征君的意思就是皇帝请你出来做官,但是都找理由拒绝了。
刘宋末年,山东青岛这一片被北朝攻占之后,明僧绍就退到连云港的掩榆山上讲学,后来连云港又成了南北朝作战的前线,战乱不断。他在那里讲学也不安稳,就退到当时的南朝的首都——建康城。在南京,他找了今天栖霞山这个地方隐居下来,并且在山上盖了一间小茅屋继续讲学。
当时的齐高帝萧道成,得知明僧绍到了南京,就想利用这个机会,再次请明僧绍出来为官。有一次明僧绍到紫金山上的一座寺庙去看望朋友。这个消息被萧道成知道了,皇帝提前到那里,等着明僧绍到来,制造了一次“偶遇”,但明僧绍还是拒绝,明征君这个名誉就越传播越远。
明僧绍在连云港讲学和住的地方叫“栖云精舍”。到南京后,他把住的地方称为“栖霞精舍”。明僧绍去世之前,把自己的故居捐给了他的好朋友法度和尚,法度在这个精舍的基础上建了寺,所以这个寺得名叫“栖霞寺”。“栖霞山”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两块丰碑前面提及栖霞寺山门前的两块碑,其中最早的一块立于南朝陈朝祯明二年(公元元),叫做摄山栖霞寺碑。碑上称山的名字为“摄山”,寺叫做“栖霞寺”,距今已经多年。
唐朝人到栖霞寺,首先要看的就是摄山栖霞寺碑,碑文是南朝著名文人江总写的。唐朝诗人韦应物曾在诗中写道:“若到栖霞寺,先看江总碑。”江总碑是栖霞山第一块名碑,但是很遗憾,这块碑在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时候被破坏了。现在可以看到这块断碑的碎片,比如说碑头就保存在朝天宫的南京博物馆里,栖霞寺中也保存了一部分。
第二块碑就是前文提到的明征君碑。立碑的时间比江总碑晚,在唐高宗年间。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把很多寺庙的碑都砸了,那明征君碑为什么保留下来呢?因为这块碑是唐高宗李治写的,唐武宗是唐高宗的子孙,他自然不敢砸他祖宗的这块。唐代这么久远的大型的碑刻,在中国的长江以南是相当的罕见,经过所谓的唐武宗灭佛而能够保存下来就更加珍贵。
三色美景
栖霞山有一块明朝的南京本地状元焦竑写的碑文,叫《栖霞寺修造记》。文中说南京有三座寺庙很有名,各有特点。牛首山是以山著名,山好,弘济寺是以水著名,水好,栖霞寺兼有山水之胜。
讲到栖霞山的水,特别要强调它的泉。山中有好多泉水,现在有名的有白乳泉、白鹿泉、品外泉、珍珠泉,包括我们一进寺门看到的明镜湖,其实就是山上的泉水流下来汇集而成。唐朝的茶圣陆羽专门到南京栖霞山来采茶。《全唐诗》里还留下一首诗,陆羽的好朋友皇甫冉写的《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陆鸿渐就是陆羽。
栖霞山有很多古树名木,有六朝松,有银杏树。南京人印象最深刻的栖霞山的树还是红枫,秋天到栖霞山看枫叶是南京人的一个民俗。这个习俗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大约是从明末开始,从年代算起到现在将近年。
栖霞山还有很多好石头,其中一部分被开凿成佛龛,其中最壮观的是千佛岩。法度开始修建栖霞寺的时候,据说梦见现在的千佛岩那里有佛像,站在岩石的山顶之上闪闪放出金光。他认为这是佛的一个暗示,所以后来法度、明僧绍的儿子,还有城里面的王公贵族,所有信佛的、有钱的,通通都跑到栖霞山来开凿佛龛,至今佛龛还有多个。栖霞山最大的石刻是三圣殿,这尊佛像十几米高,是南方最高的佛像之一。
四部方志有关栖霞山的方志非常多,从唐朝开始就有栖霞山的方志,这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部《摄山栖霞寺记》没有流传下来。此为其一。
第二部方志是明朝文伯仁编的《摄山栖霞志》。文伯仁是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的侄子,他编写后,由南京本地一位叫金銮的学者修订补充。《摄山栖霞志》一共有三卷,是现存关于栖霞山的志书里最早的一部。明代人修方志有一个传统习惯,编修完成后并不大规模印刷,而是少量的印一些随行赠送朋友,所以明朝方志编的很多,但存世的版本不多。《摄山栖霞寺志》就是这种情况,庆幸的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这本珍贵的志书。因为天一阁从明朝一直到今天都妥善保存着这部方志,没有什么大的破坏和流散。
第三部志书是清代南京本地诗人、学者陈毅编的《摄山志》。后来经过清代乾嘉时代著名的考据学家、历史学家钱大昕考订,刻版出来。第一页有新修摄山志序,是一个苏州太守写的,他喜欢南京,就出钱把这本书刻出来。现在南京出版社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由程章灿教授等人点校,简体字有标点,一般人都可以读。
第四部方志,是近代的陈邦贤写的《栖霞新志》,收录在《金陵全书》中,是民国23年年的铅印本。
五次驻跸
南京人都知道大行宫是康熙南巡到南京住的地方。其实栖霞山也有个行宫,就是乾隆行宫。乾隆六下江南,除了第一次,有五次都住在栖霞山行宫里。
从年到年,乾隆27年痴心不改,就是喜欢栖霞行宫。今天到栖霞山的山岗上面,只能看到一些断瓦残石的遗迹。清朝陈毅编的《摄山志》里收有乾隆摄山行宫的图,可以知道当时里面有春雨山房,太古堂、武夷一曲精庐、话山亭、夕佳楼、白下卷阿、石壁精舍、御花园,等等。
乾隆在栖霞行宫写了很多诗文,诗有首,对联和匾额有50余副,碑文有3通,太古堂,万松山房这些地方很多都是乾隆自己亲自题写的。乾隆第一次来就写了一首游栖霞山的诗,第一句是“第一金陵明秀山”,栖霞山是金陵第一的明秀山,是乾隆的评价,金口玉言。
六朝文化从六朝到近现代,栖霞山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点。这座名山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最根本最核心的积累是在六朝时代完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的建康绝对不止四百十八寺,当时的几百座寺庙现在到哪去了?我们可以通过方志寻找踪迹,比如报恩寺、牛首山、鸡鸣寺等等。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寺庙,往往是徒有六朝时候的名字,真正六朝的遗迹有多少呢?栖霞山的千佛岩就是如假包换的六朝石刻,真正的六朝遗迹。从六朝开始,栖霞山的栖霞寺有特殊的学术地位,梁武帝认为栖霞山的这些和尚高僧学问都很好,所以他专门把别的地方的和尚送到栖霞山去培训。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国佛教学院栖霞山分院。
栖霞山石刻中有六朝的书法,有六朝的艺术,有六朝的佛教文化。明僧绍开始开创了隐逸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很大影响。历史上很多名人到过栖霞山,栖霞山大门背面有一面墙,墙上列了从六朝一直到清代历代到过栖霞山的名人。栖霞山何以能吸引众多名家慕名而来?因为它有六朝的历史,有六朝以来文化的储存和积累。所以栖霞山当之无愧应该称作六朝名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