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介绍过不少明清胶东区划的小知识,本文的内容也与此相关,要探究的地方叫作“荆凤乡”,它是明清时期登州府栖霞县辖下的一个区划的名称。
根据清乾隆版《栖霞县志》的记载,明代中期之后,栖霞县共设有六乡,荆凤乡就是其中之一。其辖下领有八个社,依次是:荆夼社、泥都社、水头社、岗山社、朱留社、大车社、榆山社和蛇窝泊社。
由于上述地名有很多至今仍存在,相信对栖霞情况熟悉的朋友很快就能判断出荆凤乡的大概位置。没错,它的主体就在今天的蛇窝泊镇一带。
具体而言,荆夼社对应着现在蛇窝泊镇的东西荆夼村(一个社包括很多村,此处只介绍社名由来的村,),泥都社对应着蛇窝泊镇驻地以北的四个泥都村(前泥都、中泥都、小庄泥都、张家泥都),水头社对应着北水头村(后来划归海阳市),岗山社对应着岗山(现官道镇辖区内有山脉曰岗山),朱留社对应着蛇窝泊镇朱留村,榆山社对应北榆山(唐家泊镇南部,与海阳徐家店镇接壤),蛇窝坡社对应着蛇窝泊村。唯有大车社的“大车”,所指暂且不明所以,现代出版的《栖霞市地名图集》将之标注在唐家泊镇附近。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区域中的“岗山社”,到蛇窝泊距离较远,且中间有观里、杨础等地阻隔,多少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乡也存在。因此,上世纪末出版的《栖霞县志》就按照远近搭配的模式,把乾隆版县志中记载的区划重新修订了一番,按照新修订的内容,荆风乡所领的八个社分别是:荆山、泥都、水头、朱留、蛇窝泊、杨础、埠上、化山。也就是说,大体相当于如今的蛇窝泊、杨础、观里三个镇。孰是孰非,暂难确定。按照尊重古籍原文的原则,本文暂且按照乾隆版县志中的内容描述。
当然了,个别区划的出入并不影响“荆凤乡的主体在蛇窝泊镇附近”这个结论。其实,“荆凤”这个名字所指代的两座山,也都在这一带。
按照县志所说,荆凤乡原为荆山和凤山两乡,合并之后各取一字,故名“荆凤”。而对照地图来看,其中的荆山多半指的是西荆夼、东荆夼和荆山后之间的“荆山”,凤山则应该指的是西凰跳村附近的凤彩顶。而上述村落,现在也都是蛇窝泊镇的辖区。
由此可见,荆凤乡的主体在蛇窝泊一带,是可以肯定的。想必在明清时期的族谱当中,“荆凤乡”这个称呼也应该常有出现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