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浙江嘉善,有这样一个少年——袁黄,号学海。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病逝了,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他的母亲没有让他选择求学的道路,而是让他去学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古代,这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共识。因为家里失去了父亲,袁了凡的母亲也是迫于生计,希望能让孩子学一门技艺为生。

这样既能学有所长,还可以救助他人,如果能够以医成名,也算是了却他父亲在世时的心愿。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袁了凡17岁那年,他在慈云寺摆摊卖草药,遇到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

那位老人对他说:“你注定是仕途之人啊,明年就能考中秀才,为什么不去读书呢?”

袁了凡把这位孔姓老人请回家里,并把他给自己算命的事告诉了母亲。

他的母亲请孔先生算一算袁黄小时候的事情,结果孔先生算的分毫不差。

后来袁黄的母亲便将他送到了学馆。第二年果然中了秀才,连名次都和孔先生预测的一模一样。

孔先生还预测了袁黄的未来,哪一年考第几名、哪一年升为廪生、哪一年被选入京师国子监读书……都一一应验。

这一切让袁黄相信了命数,他认为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不能强求。你命里没有的,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而命里有的,不用努力,自然也会得到。

从此以后,袁黄甘愿被命数所缚,心如死灰,再也无意进取。

孔先生预测了袁黄的未来。

有一天,他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两人在一间禅房内相对而坐,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云谷禅师问他:“普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被妄念纠缠,你静坐三日,却不见你动一份妄念,这是何故?”

袁黄回答道:“我已经被孔老先生算定了命运,荣辱生死都有定数,即便要妄想,也没有什么可妄想的。”

禅师笑道:“我把你当豪杰对待,原来你只是个凡夫俗子啊。”

“命数是自己创造的,福分是自己求得的。佛教经典中说:求取富贵的就能得到富贵,求取男女后代的也就能得到男女后代,寻求长寿的也能得到长寿。说谎是佛家大戒,佛祖和菩萨,怎么可能打诳语来欺骗众生呢?只要一个人真诚用功、多做善事,没有不感应的。”

袁黄请禅师教他摆脱命运之法。

云谷禅师送给他一本《功过格》,要他将每天做的事情,按格记功和过,每月总结一次,将功抵过,多余的就是善行了。

袁黄拜别禅师,回到家后,就跪在佛前,立下做三千件善事的誓言,并祈求登科及地。

从这天起,袁黄改号为“了凡”,就是了悟了立命之说,而不想落于凡夫俗子的老路中的缘故吧。

袁黄改名袁了凡。

一年后,袁了凡到礼部参加科考,结果考了第一名,而不是孔先生算的命,考第三名。后来袁了凡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

孔先生算的命一次又一次“失灵”了。袁了凡更加相信了云谷禅师所说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

从此以后,袁了凡坚持日行一善,还为宝坻县的百姓,上书朝廷,减免赋税,得到了百姓的拥戴。

袁了凡几乎用了一辈子的时间,直到晚年,才终于笃定的相信命运并无定数。

他自己也收获了孔老先生没有预料到的道德、功名、子嗣和长寿,亲自证实了“我命由我不由天”。

袁了凡在晚年撰写了《了凡四训》,将自己抗争宿命的经历写下来,训诫后人。

每个人的命运,

就好像一段程序,

你用怎样的思想、品德、行为来编写它,它就会怎样运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