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山寻塔记
□张荣起
为解艾山之谜,陈先生约我再寻皇姑塔。兴此念由来已久,然而,有案可查者,唯有《栖霞县志》记载:“艾山右耳峰下,曾有皇姑塔,今已倾废”这寥寥几笔。艾山有塔,起初并未引人注目。可进入新世纪,人们对古文化遗址普遍感起兴趣来,于是根据县志所指大体位置,有关方面开始在艾山前坡寻觅皇姑塔,探索它的来龙去脉,可是往返多次,都无果而终。陈先生说,今日我们从山后坡另寻别径,或许会有新的收获。时为中秋季节,阳光和煦,十分适宜游山玩水,我便欣然前往。
栖霞境内的艾山海拔米,图为首次被发现的“老子峰”(侯新建摄)
陈先生亲自驾车,出了栖霞山城,一路向北,先向北驶入蓬莱境内,然后向南沿土路进山,一会儿便进入蓬莱艾山林场北大门。门内右侧新绘制的“景点简介”及“导游图”上,赫然标出“公主塔”“公主庵”及“公主坟”的大体位置。公主与皇姑,实乃同指,可见山前山后传说同出一辙,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登山弄个水落石出。场长李玉生派在林场工作20余年的徐庆林师傅为我们做向导。
徐师傅前头带路,我们鱼贯而行。从后坡登山,别有一番风味。海拔米的艾山,峭拔而俊伟,数峰相连,横于眼前,对着阳光看去,如同一幅水墨画悬挂在天幕上。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艰难而迂回地行进,一行十几个人的队伍,很快就前不见头后不露尾,彼此间全凭声音相互联络。行进了好一会儿,突然前面传来惊喜的声音:“找到了,公主塔找到了!”走在后面的人急忙追上前,果见一残断的小型石塔立在地堰中。
大家凑到跟前,徐师傅讲述了与山前流传相同的故事:据传,当年唐二主御驾东征高丽时,满朝文武大臣多有反对,很有威信的皇妹也因这次东征理由不足而极力劝阻,直劝到东莱郡艾山脚下的营寨中,终未劝回二主,便在此山出家为尼了。多少年后,公主老死庵中,尸骨葬于山上,后来又修了此塔作纪念。因修塔在后,故又称“皇姑塔”。
大家细观此塔,地上尚存三层。下面两层成梯形,是塔基,隐入土埃中。从第三层开始,是精工雕琢拼凑而成的圆形塔身,从塔身上塌落下来的石块,有的砌于包堰内,有的已觅无踪影。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由皇姑塔的传说又扯出“皇姑庵”的一段故事。
从“皇姑塔”处向西行,爬过几层梯田,一块较平坦的地面上,坐落着一组用旧式小灰瓦盖顶的房子。正房数十间,除了两间房顶已塌落,其余尚完好。屋门左侧墙壁上,嵌有“八路兵器厂”的方形石刻,字迹赫然醒目。徐师傅说,这便是“公主庵”的遗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八路军兵器厂在厂长周吉隆的带领下,选定这个隐蔽安全之所,利用草庵坍塌的旧址,建起兵器厂,给八路军制造枪支、子弹、地雷、手榴弹等武器,甚至还造过迫击炮,为抗战作出过很大贡献。后来兵器厂的驻址被日本鬼子探知,派兵抄毁,周吉隆厂长闻讯,连夜组织工人拆卸机器,将零件抬过艾山隘口,工厂转移到栖霞境内,原厂内只留下几十人的掩护部队断后。第二天,天蒙蒙亮,鬼子抢占了公主庵西面的山头,架起机枪开始扫射。是日大雾弥漫,五步以内,不见人影,枪弹像雨点一样射来,但雾随人转,始终没击中一人,八路军兵工顺利转移到山前。鬼子恼羞成怒,放一把火要烧毁厂房,但又忽降一阵急雨,浇灭了大火,气得鬼子干瞪眼,当地人民拍手称快。
我们四处寻觅草庵的残砖遗石,因年代久远而难见踪影,但好在“皇姑(公主)塔”的遗址找到了,这时我们回望公主塔的方位,正是在艾山西侧的峰后,这不即是“右耳峰下”吗?然而游者不禁要问:唐二主真有一位皇妹随驾劝兄吗?答案是:这与唐二主征东传说的遗迹尽多,但历史上并无他踏上胶东大地的记载一样,传说而已。
世事沧桑,如今,昔日的皇姑塔后来的八路军兵工厂,已修葺一新,供千千万万群众游览、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这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