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等)是明代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写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身份,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争议。有一种说法是许仲琳,因为明朝一个版本的《封神演义》中出现了许仲琳的署名。许仲琳的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是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士,号“钟山逸叟”。除许仲琳外,有关其作者还有陆长庚、陆西星、王世贞等说法,但未有定论。

姜子牙斩将封神之说,早就传闻于说词者之口,元刊《武王伐纣平话》,伐纣斩将的故事已具雏形。从《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有个中间环节,就是明代万历年间余邵鱼编辑的《列国志传》,采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对故事进一步做了推演、扩大。《武王伐纣平话》和《列国志传》为《封神演义》提供了情节总构架和部分人物形象、情节单元。《封神演义》作者在前人创作、民间传说基础上写定了《封神演义》。

许仲琳(约年-约年),亦作陈仲林,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明朝小说家。这些信息实际上都是从钟山逸叟许仲琳这几个字推测出来的。

事实上,唯一能证明许仲琳与封神演义的关系的是:明·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其第六回回前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金阊载阳舒文渊梓行”。但这是孤证,而且许氏生平事迹均无知晓,到底他是不是作者,还很难断言。

这里面有很多疑问。

比如说:书中卷二第六回回前题作“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为什么不是卷首。为什么其他卷皆没有。

晚明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点评著作与从事文学点评创作的文人,竟陵派代表作家钟惺(字伯敬,公元~年)就是这一群体的代表,当时的书坊为了经济效益,会假托有一定声望的文人之名对出版的书籍加上评语,他们甚至不在乎被冒名者是否尚且在世,钟惺便深受其害。

包括经、史、子、集各部以及戏曲小说在内,有上百本书籍都伪托钟惺其名,其中有一个小说系列,分为《盘古至唐虞志传》(刊于公元~年之间)、《有夏志传》(现存明刊本)与《有商志传》(现存版本为刊于公元年、与《有夏志传》合并成的《夏商合传》)三个部分,《有商志传》与《列国志传》在文字方面近乎一致,但其中的诗词,有九首的作者被改为「后人钟伯敬」,还有二首则被改成了「冯犹龙」(即冯梦龙)所作,由此可知实乃托名批评;《有商志传》的真实作者,当为在其刊行的《盘古至唐虞志传》结尾标有识语的余季岳,他和余邵鱼、余象斗同族,都是建阳刻书世家余氏的一员。

李云翔(生卒年不详,公元年乡试落第,与冯梦龙相识,公元~年寓居于南京,之后事迹不明)为明舒阳载刻本《封神演义》的最终写定者与点评者,为学界主流所接受,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分歧点主要在于他是不是内容的主要创作者,其在卷首所作序文中提及的由好友舒冲甫(此人可能就是舒阳载书坊的坊主)从楚地用重资购得的「钟伯敬先生批阅《封神》一册」,指的就是当时还未刊行发售、假托钟惺之名点评的《有商志传》。

通过细节的对比,《有商志传》为《列国志传》与《封神演义》之间的过渡版本,而李云翔在序文中又写到「此书久系传说,苦无善本,语多俚秽,事半荒唐,诬古愚今,名教之所必斥」、「俗有“姜子牙斩将封神”之说,从未有缮本,不过传闻于说词者之口」,所指当即《武王伐纣平话》;李云翔采纳了《武王伐纣平话》与《有商志传》二者的特点,加以改编,这才最终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封神演义》。

李云翔主写定者这个论点可能不通,因为一些学者研究认为李云翔当时没有精力写这么大一部书(封神内容有有商志传十倍之多),二是不光学者议论,李云翔写的东西水平有限,钟评本里的总批或者又批的水平像他写的,三者封神有大量巧合细节可能作者有意为之,李云翔过于商业化了。

有学者以清朝乾隆年间的文献《传奇汇考》中的「《封神传》传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为」一句为证据,认为《封神演义》的作者为陆西星。张政烺先生在《〈封神演义〉漫谈》一文中,据此认为陆西星是《封神演义》作者,“元时”乃“明时”之误。

陆长庚名西星,是明代扬州府兴化县人,生于十六世纪后期,《陆仲远词稿序》说西星“以诸生雠学使贾祸”,有一定的造反精神。因“九试不遇,遂弃儒服为黄冠”。明施有为万历中选《明广陵诗》卷二十二收陆西星二十四首,有“出世已无家”之语。张政烺先生还考证陆西星出家后是吕岩(洞宾)道派人,所以在《封神演义》中出现陆压道人,影射吕祖。

有学者在其论文中论证了《封神演义》与吕洞宾信仰之间的深厚关系,并且和陆西星的作品有相似之处。陆西星为扬州兴化人,以他为代表的内丹东派曾流行于江浙一带,寓居于南京数年并在此创作出《封神演义》的李云翔,兴许就是受到东派的影响,才会在作品中掺杂了大量的全真教的要素。

陆西星(-,一说-),字长庚,号潜虚子,又号方壶外史,江苏兴化人。明朝时期道教人士,道教内丹派东派的创始人。陆西星是明代学术水平较高的内丹家,他对《参同契》、《悟真篇》、《阴符经》等丹道经典的注释,秉笔直言,较前人更为明晰。他在内丹方面强调性命双修,讲天元兼及人元。下手功夫从筑基炼己、去欲见性入手,他在《丘长春真人青天歌测疏》说:“学道初关先须炼己,炼己者克己也,克去己私,私欲净尽,本体湛然,乃见真性。”见性之后采药归炉,取坎填离,炼精化气,则强调人元阴阳,其《玄肤论》说:“须知彼我之气,同一太极之所分,其中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有不可以独修者。”但其所述丹诀,则不明言《金丹就正篇》中说:“天机至密,非得师指,孰敢妄言。请启其端,俟吾子悟焉”。

陆西星力斥三峰采战之术为邪法,将人元之道截然与之分开。在金丹命功方面,他说“真火无候,大药无斤。”他认为不必拘泥于烦琐法度,强调内炼之道要顺乎自然,勿忘勿助,《玄肤论》说:“所谓内炼,一言以蔽之日:‘绵绵若存而已矣’。”

明末朴真道人所著《玄寥子》一书,其中对陆西星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东派之开关展窍诀、过关服食诀,较印度瑜伽术与密宗双修法中所用者,尤为上乘而简妙。”

随着对《封神演义》研究的深入,赞成陆西星说的居多。澳洲华裔汉学家柳存仁先生用力最勤,著专论加以肯定。他通过《封神演义》与陆西星著述文本比勘,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发现偶合之处甚多;另一方面从陆西星的丹道思想与《封神》思想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出于一人之手笔。

《封神》第五回云中子对纣王言“不思取功名如拾芥”,谓道者之襟怀为“雅怀恍如秋水同,兴来犹恐天地碍”。诗中隐含了《庄子》的两个片名《秋水》和《天地》。《封神》第四十五回,惧留孙(Krakucchanda佛)将入地裂阵,“见势不好,先把天门开了,现出庆云,保护其身”。第五十回元始天尊出黄河阵,告燃灯道人(Dipamkaya佛)言十二位弟子皆被“三光削去,闭了天门,已成俗体”。陆西星《南华副墨》卷四释《天运篇》亦云:“天门者灵府也,天门开,则荡荡无碍,而如如自在矣。”《副墨》卷六释《庚桑楚》,又言:“然而不见其形也,而出生入死由是焉,是以谓之天门。”此数语又与《封神》第四十八回赤精子作歌云“了知生死无差别,开了天门妙莫论”相应合。

《封神》第四十六回,慈航道人将入风吼阵,作歌有句“玉京金阙朝元始”。《副墨》卷三释《天地篇》言“乘彼白云,宾于帝乡,为玉清金阙之仙真”。

《封神》第四十五回,惧留孙开天门,有“庆云”保护其身。第九十八回言周武王在朝歌,“景星庆云,熙熙皞皞,真是太平景象”。《副墨》卷三释《在宥》,亦有“景星庆云”。同回文殊广法天尊将战秦完,先现化身。作者赞其神通,言“悟得灵台体自殊”。小说第四十六、五十一回皆有“灵台”一词。“灵台”自系道教术语。《副墨》卷七引虚静天师《大道歌》云:“要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小说第五十回开首有诗句云“谁道灵台结圣胎”,《副墨》卷三释《在宥》则言“自然赤子结灵台”。

柳先生还指出:“仅此两书,一长篇小说,一专门玄理之作,而相同相近之处如是之多,且其用法、关系又如是之密,且又吻合陆之身世,是或并非偶然者。更有进者,《封神演义》中有两人物,亦似与《副墨》或《庄子》不无关系。”一为轩辕时总兵官柏鉴,另一名字为鸿钧道人。

柳先生又指出:“小说中有一不属于阐、截二教之散仙陆压,其人愚尝以为或系陆西星自况。”“西星且有‘蕴空居士’之号,‘蕴空’之称,最常见者为《心经》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小说第三回、第十二回,皆有西昆度厄真人,为郑伦及李靖之师。度厄之名亦自《心经》出。”“西昆之‘西’,独用于陆压与度厄,或亦不无特殊意义”,二者皆暗隐“长庚”、“西星”之意。金阊舒载阳本《封神》故事人物同名为“庚”者多达九人,此类隐谜暗示至再至三,惟作者尽在不言中。

鲁迅先生亦认为,《封神》受道教“内丹派”影响至深,充满“方士之见”。因而,通过陆西星思想与《封神》所宣扬的宗教思想比较分析,可以推定,《封神》作者即是明中期肇开内丹东派的兴化道教学者陆西星。

有学者认为,《封神》通行本上的许仲琳不过是进行“编次”的名不见经传的金陵书商,认为他是作者实在是大错特错;而胡适先生则猜想“‘钟山逸叟许仲琳’也许就是陆长庚发表小说时用的笔名”,因为陆长庚曾在金陵钟山支脉栖霞山(李齐芳序称为摄山)做道士。

陆西星家乡兴化的风物则可以进一步补充陆西星撰《封神演义》的内证。《封神演义》中有姜子牙渭水直钩垂钓、分封诸神的故事,而兴化有“渭水河”,河畔有“钓鱼庙”,庙内有“姜尚祠”。咸丰《兴化县志》中有兴化东岳庙首任道长姜可常呼风唤雨为百姓消灾解难的记载,与尔后继起的道家陆西星塑造的姜子牙形象很相似。隆庆元年(),陆西星去邑里安丰途中曾泊舟“钓鱼庙”,听庙祝和村老讲姜尚的传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等语,与陆西星“鄙视八股,九试不第,愤而结发为道”的性格和经历相似。小说结尾写姜子牙分封诸神,其实就是陆西星在方壶岛北海草堂给道佛两家诸路神仙重排座次的翻版。

《封神演义》中自况“非仙非圣一闲人”本领非凡的陆压道人(兴化方言中“二”、“压”同音,而兴化宋元时期“顾、陆、时、陈”四大家族中,陆家又排名第二)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此人身份、地位十分特殊,其既非元始弟子,又不属于截教,更非西方教下,自称野人、散人、闲人,飘然而来,倏然而去,十分耐人寻味。且兴化民间又有“方壶岛上作《封神》”之传说。从陆西星的经历修养来看,他出身儒门,又半路从道,终身参禅。据[清]咸丰《兴化县志》记载,他“生而颖异”,虽然“九试不遇”,却“为名诸生”;“束发受书,辄悟性与天道之旨”;且“娴文辞,兼工诗画”。由此可见,陆西星既精通释道,又擅长著述,与《封神演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许仲琳生平不详,虚无缥缈,完全经不起推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