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庄道秋)秋意越来越浓。秦淮河的水波,流淌着诗情和画意;栖霞山的枫叶,摇曳着热情和自信。

这是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对全国工商联执委、南京金箔控股集团党委书记江楠的采访,就安排在中国金箔艺术馆。中国金箔艺术馆位于南京市江宁区金箔路58号。20多年前,金箔路只是一条泥泞小路,如今是南京市江宁区最繁华、最热闹之所在。

“创业创新路不尽,不管不顾拼全力;哪求家产千万金?只为南山不颓志。”这是江楠的父亲、知名企业家江宝全的家训诗句。“南”和“山”,是江宝全给两个儿子取的名字,源自“寿比南山不老松”,希望孩子们健康平安!

老大江楠占了先机,名字中多了一棵代表松树的“木”。

金箔之路历史篇:

从葛洪到江楠

提起葛洪,人们首先会想起青蒿素。葛洪千年前的发明,成就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其实,金箔工艺也源自于葛洪,从东晋开始,寺庙里的佛像,开始披上了金装。

年5月,南京江宁金箔锦线生产合作社成立,虽然只有64人,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金箔集中生产企业。几经风雨,到年,这个厂已经负债累累,濒临倒闭。

这一年,江宝全奉令调任金箔厂一把手。从此,金箔厂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这一年,江楠8岁,上小学二年级……光阴荏苒,日月穿梭。江楠的人生之路顺风顺水,直至走进政府机关的办公大楼。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年,23岁的江楠毅然辞掉铁饭碗,来到了金箔生产第一线。这个时候的金箔集团,已经发展为江宁区最大的企业集团。

江楠在东南大学,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在金箔生产一线体验几个月后,开始转战酒店服务业。很快,金元宝大酒店,成为江宁区乃至南京市高档酒店的代名词。

年,江楠主动请缨,再次进入已经停止盈利的南京金陵金箔股份有限公司,执掌金箔制造的帅印。

金箔之路工匠篇:

从“手工艺”到“国家标准”

“每两张乌金纸中间夹一粒黄豆大的薄金片,外面再包一层牛皮纸。一上一下,两个打箔人,分别手持重达7斤的推锤、护锤,一推一护,连续打击两万七千次,才能将里面的金叶捶打成金箔。”

这种场景,在中华大地,继续了千余年。

这种场景,在世界各地,一幕又一幕地出现。

一直到年,江宁金箔锦线厂投入了第一条机械化生产线,这种状况才开始改变。

可是,金箔是一个千年的传统工艺,传统工艺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就因为它强调了工匠精神,一丝不苟,一毫不差。年的金箔和现在的金箔,质量必须是一样的。

为了保证机器捶打出的金箔质量,经过几年的摸索,年,江宁金箔锦线厂制订出国内第一个金箔企业内部标准。年,又以金陵金箔为主,起草了国家级标准。

从没有标准的手工工艺,到有了企业标准,再到国家标准出炉,金箔人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用10年时间,实现了千年之跨越!

年,南京金陵金箔股份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该公司的金箔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与高新技术,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一个以产品名称——“金箔”命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慢慢崛起。从年开始,金箔集团上交给国家的税收,已经连续十二年位居江宁区第一!

江楠解释说:之所以用“金箔”来命名集团名称,是为了提醒集团下属的各个企业、各位员工,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不忘初心,牢记大国工匠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像传统打箔师一样,精心、细心、耐心和决心!

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产品制造工艺上,还包括产品创意、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年,再次回到南京金陵金箔股份有限公司的江楠,想得更细,看得更远。

江楠将主要心思投入到金箔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上,国内、国外各地走访、学习,将混乱的金箔深加工产品进行梳理,细分为金书金卡、金箔艺术品、陶瓷制品、工艺摆件、工艺挂件、金箔实用类、佛品类、装饰材料八大类别,并成功研发出多款畅销产品。

短短两年内,他带领团队迅速建立起完善的产品网络销售,打通线上销售渠道;成功让金陵金箔工艺品进驻到南京各大著名旅游景点、重要窗口。从接手时年亏损多万元到公司实现利润多万元,金陵金箔在江楠的手上重新焕发了生机。

江楠认为,金箔文化应该有自己的脉络、元素和灵魂。在他的带领下,30余款金箔文创产品横空出世:结合春节和书法艺术的“金箔春联”、和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名的“金箔月饼”、和丹麦设计师KimBuck合作的金喜卡、与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共同打造的新年礼盒……

年轻化、时尚化,竟然也能成为金陵金箔的符号!江楠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