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晓辄有丹霞流宕,照耀城头霞光万道。栖霞市隶属山东省烟台市,位于胶东半岛腹地,风景如画,气候宜人,生态优势持续巩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9%,PM2.5年均浓度达到26微克/立方米。“六山一水三分田”,大小山峰余座成为胶东半岛上一抹靓丽的风采。近年来,栖霞市着眼于全面建设“山清水秀的幸福新栖霞”,以解决生态问题、提升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核心,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立足绿色优势,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生之路、转化之路、统一之路。
围绕绿水青山,加快建设美丽新栖霞。围绕重点整治任务,坚持源头治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坚持问题导向,全面系统地规范了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农业等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措施;健全大气环境管理体系,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考核满分。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全市处单村联村饮用水水源划定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在所有陆域全面实施预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作用,形成综合预防保护体系,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加快生态修复,打造绿色空间样板。通过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截污设施,进行河道生态建设等措施,对全市境内白洋河等5大水系、山东河、寺口河等14个小流域进行重点治理,全面提升了栖霞市河湖水体的环境品质。对牙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修复,通过近自然林复育工程,改善山地、水系生态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针对龙门口水库、庵里水库等主要水源保护区进行污水处理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有效保障了周边六市的饮用水安全。通过对现有果林种植布局的调整及传统种植模式的优化,采取削减药源、肥源以及退果还林等措施,极好地缓解了果林地与其余林地之间用地资源的矛盾。采用稳定坡体断面、裸地复绿等矿山修复策略,修复受损山体的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生态问题,将有效改善广大山林群落结构、提升当地物种多样性。
创新转化渠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夯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基础。以建设“美丽乡村甜美栖霞”为目标,围绕“果园、庄园、水源”三大特色,高度整合栖霞境内农业、生态、民俗和名人、名居、古村、古镇、古建筑、古树名木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乡村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丰富完善乡村旅游产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积极探索“休闲果业”模式,有效解决“三农”“三生”问题,促进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打造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提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特色打造,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美丽乡村覆盖率达65.2%,南富源、大楚留等9个省级示范村通过验收。
结合地域优势,拓展绿色产业样板。以牟氏庄园、太虚宫、牙山国家森林公园、艾山自然风景区等特色旅游景区为节点,打造20公里黄金旅游长廊,以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带为补充,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健全优势突出、产业链完整、价值链提升的现代苹果产业体系。
栖霞市勇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践行者,始终把良好的绿色生态禀赋作为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品牌,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保护绿色相统一,为全面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呈现鲜活样本。在“两山”理论的践行之路上,栖霞人民对生态文明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全市上下形成了“倚生态高地,创幸福山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绿水青山”就是栖霞人民的幸福靠山,“金山银山”就是栖霞人民的美好向往。
新浪微博:烟台环境单位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