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称“白露”。此时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民间常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之快。还有句俗语:“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写白露的诗,孟浩然的比较直白,诗云:“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再如杜甫这首《白露》诗,也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风景图:“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诗意挺美:夜里,晶莹的白露在柑橘的果实上凝结,圆润可人;清晨,又在马蹄疾踏之处,纷纷碎散。园圃内的果蔬和园外的石头、树木连到一处;舟船离开渡口驶进河溪。凭几而立,看鱼儿欢快游动;扬鞭而返,栖息的鸟儿急急飞起。越往下走就越发现秋天的果实如此美好;只是那通幽之路上,怕是岔道多起。

  但大多数的诗是借白露之景,寄托和抒写诗人内心情愫的。如最早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常为人所吟诵。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的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前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后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其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的情感。

  魏晋左思《杂诗》中云:“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左思出身寒门,不喜交游,仕途甚不得意,这首诗便是他于冷落处境中的心境写照。前四句状秋景,后两句抒秋情,于景与情的映衬中,吐诉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南北朝谢朓的《秋夜》很有名。诗说:“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全诗描述的是思妇怀人。一二句以邻人捣衣与己之心事相对比,中间两句以月光与白露暗示彻夜未眠,终句点出题旨,思妇所为皆因“长分居”,且秋尽冬来,日复一日,如之何勿思。一段浓情蜜意全从平言淡语中倾泻而出。

  然最为人熟知的还是杜甫的那首《月夜忆舍弟》,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尽远方游子的满腔思乡之情。尤其是后两句,已然是经典名句了。

  白露一过,有一种叫枫树的植物,其叶开始变红,红得璀璨而烂漫,远远望去,像是浮着一片火烧云。每逢此时,您不妨到北京的香山、南京的栖霞山去看一看枫叶,那可是层林尽染,游人如织。

白露时节,天气渐凉,昼夜温差变大,民间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之说。这时天气变燥,人容易出现口干咽干、燥咳、大便秘结、皮肤干裂等症状,也是口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疾病的高发期。白露养生,不仅要预防季节性疾病,还要滋阴润燥,做好肺、脾、胃部的养护。

白露后,夜间凉风阵阵,我们该如何养生呢?国药君提醒,白露养生要记住这四点。

一.防凉勿露身

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这时天气冷暖多变,早晚温差较大,应该及时添衣加被。睡卧不可贪凉,否则极易患上感冒,也容易诱发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过分贪食寒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尤其是别露肚脐!

二.泡脚补肾气

从白露开始,凉意渐浓,有些人会出现手脚冰凉、怕冷、乏力等症状,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要经常给肾“打打气”。晚上坚持用温水泡脚15到30分钟,水没过脚腕,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肾开窍于耳,搓热耳朵能有效补养肾气。

三.防燥要滋润

秋季主气为燥,燥易伤肺。“白露”过后燥气渐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必首先侵袭肺及肺所主之地(皮毛、鼻窍等)。如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外邪,则会出现肺及吸呼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因此,值此时节,一定要滋阴润肺,以防秋燥伤人。

日常饮食中,应增加对蜂蜜、无花果、白茅根、枇杷、西红柿、百合等柔润食物的摄入,以益胃、养肺、生津。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四.健体护心肺

进入白露,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许多旧病,如慢性肺病、胃病、骨关节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也易复发,正应了“多事之秋”这句成语。国药君着重提醒抵抗力不佳的中老年人,这个时期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护,以免早晚低温下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健康问题。

秋季养心,还要做到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避免烦扰。若心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入秋最好的方式就是缓步爬山,既能锻炼,又能登高处望望远方,开阔一下自己的心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