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子埠,是栖霞比较有知名度的一个村子。这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荆子埠村里有棵大银杏树,历史颇为悠久,相传树龄已过千年,方圆数十里内几乎无人不知;第二,荆子埠村是栖霞一个很典型的林姓村庄,林姓人丁兴旺,在外有很多分支,寻根问祖的时候多半会提到这里。
(苏家店镇的荆林埠村,以前也叫荆子埠)
而实际上,在栖霞范围内,曾经有两个荆子埠村,上文说的那个位于桃村镇(以前属铁口),在栖霞的东南方位;另外一个荆子埠,位于苏家店镇,在栖霞的西北方位。这两个荆子埠村之间的连线,就如同对角线一样,大体可以将栖霞地图分为两半。
在历史上,这两个荆子埠村同时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因为重名,两个荆子埠村才保留下一个。东南方向的荆子埠保持原名,而西北方向的荆子埠改名荆林埠村。这算是比较成功的改名案例,荆林埠这个名字无论是在含义上还是读音上,都跟原名相差无几。(在方言中,荆子埠和荆林埠的读音都类似于“荆了埠”)
(荆林埠村距离王屋水库不远)
这两个荆子埠村虽然是西北那个改名,但比较建村时间的话,东南那个似乎还要稍晚一些。根据栖霞地名资料记载,大约在明朝中期,林姓人建立东南那个荆子埠;而西北那个荆子埠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明初,洪武二年,王姓三兄弟携带家人,从云南三棵树大槐底村迁到胶东,因地处土埠,荆条丛生,故名荆子埠。
两个荆子埠村的地理位置颇有相似之处,都靠近大路和大河。林姓荆子埠靠烟青公路和外夹河;王姓荆子埠靠近蓬水公路和黄水河。后者更特殊的地方在于,村庄就处在栖霞和龙口的边界线上,从村庄往北不远就是龙口原丰仪乡地界(现属石良镇)。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也给王姓荆子埠村带来一种“红利”。众所周知,栖霞是胶东半岛为数不多的内陆县,在过去运输条件和冷藏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栖霞农村要吃海货很不容易。而王姓荆子埠村北与龙口(当时叫黄县)相邻,民间互有嫁娶,彼此互动很多。这种互动就给王姓荆子埠村人吃海货带来了便利。听当地老人讲,在过去供销社的年代,经常有栖霞这边的村民,骑着自行车到丰仪公社买“海货”。当然了,丰仪本身也不靠海,想吃活鱼不太容易,但鱼干虾酱什么的,在当时的内陆村庄眼里,已经是美味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