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人类文明记载开始就有了雕塑艺术。总的来讲古代雕塑的表现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皇权、宗教和民间。而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雕塑风格,这些都是当时的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青铜卣北京保利
我们从原始人的洞窟里可以看到很多壁画雕塑,人们将自己对空间的恐惧也表现在了雕塑上,因为当时的人们对大自然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对风雨雷电、地震洪荒有着出于本能的惧怕。因为对空间怀有恐惧,因此原始人们需要结伴同行来对付猛兽和突如其来的天灾,于是就需要繁衍后代壮大族群。因此,原始人对生殖的崇拜也表现在了原始艺术上,在雕塑和壁画中原始人们会展现他们的生殖欲望。人们对于原始宗教的崇拜也在原始艺术中有所展现。
三星堆青铜人物
除了原始雕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具有诡谲神秘意味的雕塑,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雕塑,这些雕塑充分体现了原始先民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说青铜文化的兴起,是奴隶城邦的雕塑艺术在原始美术上的继承和发展。
商代晚期纵目人面具高66、宽厘米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三星堆博物馆藏
在商朝时期,统治阶级更加尊神重鬼,很多雕塑造型以及纹饰图案都营造出恐怖神秘的样式,以达到让人们惧怕、敬畏的统治目的。我们可以看到,三星堆青铜雕像注重装饰装能,浮雕感较强,注重抽象思维。
商代晚期立人像高.8厘米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三星堆博物馆藏
秦俑的出现替代了活人陪葬制度,解救了很多奴隶。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统治国家之后,即利用雕塑艺术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从而使雕塑艺术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形成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写实性,造型逼真、面貌各异,对人物表情的拿捏、细节装饰的刻画都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可谓形神兼备。秦始皇兵马俑采用陶土烧制,一般采用模制加手工塑型的技术,分段成型,整体焙烧。这繁复的工艺流程充分表明秦代手工业的发达。我们看秦始皇陵兵马俑,队列整齐,阵容庞大,从中能窥见当时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强大的国力。所以,我们现在古代雕塑的价值并不只是停留在艺术欣赏上,雕塑背后的历史能带给观众更多的东西。
霍去病墓西汉石牛
汉代的石雕艺术凝练质朴,大巧若拙,有着很强的写意精神。汉俑舒展奔放、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当时的社会。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纪念碑性雕塑的瑰宝,石刻雕塑作品构思巧妙,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具有汉文化的典型性,意象宏大深沉。“在造型方面神态万千,或动或静,或跃或息,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无不蕴含着饱满的生命气息。”正如鲁迅先生说:“惟汉人石刻气息深沉雄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文化的精神风貌造就了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
东汉《舂米》画像砖
东汉《芟草播种》画像砖
从出土的汉俑来看,它们展现了农耕社会的犁地、做饭等场景,说明地下的陶俑世界是地上世界的反映。当时的匠人们他们的生活水平低下,但是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们是富有的。他们为帝王将相的墓刻燃烧着自己,创造了载歌载舞的形象,创造了另一个极乐世界。
五世班禅洛桑益西(-)中国嘉德
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题材之一。新疆地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留存了部分早期的泥塑造像,这是佛教造像艺术进入中国的见证。公元1-2世纪,也就是东汉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经南北两路进入新疆地区,再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大批石窟寺被开凿。尤其敦煌的石刻壁画,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它们是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制度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
明三彩琉璃观音菩萨像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佛教雕塑向世俗题材和写实风格转变,雕塑家们热衷于表现民间生活,像现代的泥、面、糖的彩塑都初始于宋代。而宋代的佛教雕塑、墓刻雕塑以及俑类雕塑的姿势体态、表情服饰等方面,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唐代的佛教雕塑人物圆润慈祥,宋代更加突出人性化;隋唐时期佛教雕塑丰腴华贵、庄严肃穆,而到了宋代则变得更加平和、典雅。
元铜鎏金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北京保利
明宣德观世音菩萨
如前文中提到的汉代霍去病墓石刻,大型陵墓石刻始于汉朝,而南朝和唐代的陵墓石刻达到了顶峰,这就是中国古代雕塑风格的重要构成之一的帝陵程式夸张风。南朝时期的辟邪具有诡谲抽象的意味,给人的感觉庞大、富有很强大的张力和冲击力。为了守护帝陵,工匠们神话了人物、动物,让它们的体量和气魄能够镇得住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北宋安岳毗卢洞19号水月观音高3米石雕
唐代陵墓时刻早期的时候差异比较大,后来逐渐形成统一的规范,石刻内容主要有华表、飞马、朱雀、石人、碑、石狮等等,线条硬朗,通过体量和数量的变化形成节奏感,起到威严震撼的效果。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古代的民间雕塑也是丰富多彩的,雕塑者们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塑造着自己的生活,也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诉诸于雕塑作品。
文:魏妍整理:徐可芒原文来源:《收藏投资导刊》年11月刊总期《中国古代雕塑的风格与发展脉络》
《收藏投资导刊》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