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愈率高吗 http://m.39.net/pf/a_4501962.html

提到剿匪,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英雄、打斗、卧底、埋伏等词汇,因为往往伴随着变幻曲折和惊心动魄的情节,“剿匪故事”通常也是深受文学和影视作品青睐的题材。本文要讲述的,就是清代嘉庆年间发生在登州府栖霞县的一个剿匪故事,以飨读者。

观里(时称观里集)位于栖霞县城西南方向,相距莱阳地界不远,算是两地之间一处物流集散地,因此在清代时,就较一般村落更为繁华。然而,嘉庆二十年前后,一群土匪的出现,打破了这里的祥和繁华。

这群土匪当中,为首者名叫“于魁”,因为擅长使刀,又有绰号“大刀于魁”。在于魁的威逼利诱下,有百余人入伙为匪,遂成为当地一霸。据栖霞县志记载,这伙人“昼则盗劫,夜则博赌”,四周百姓深受其害,昔日繁华的观里集市也为之一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于魁团伙的动静越来越大,气焰也愈加嚣张,甚至有传言说,他“渐萌异志”,也就是说很可能从“打家劫舍”到“造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栖霞县官府决定派兵剿匪。

说是派兵,其实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所动用的武装力量,只不过是栖霞当地的绿营。在清代中前期,并无现代意义上的警察,驻扎各地尤其是县一级的绿营兵,虽然名义上是军队,但实际上主要承担的是警察职能。县一级武职主官的官职通常是把总,因此这次剿匪的任务,就落到了时任栖霞把总——毛春开的肩上。

毛春开是掖县人,崇儒毛氏在掖县为望族,代表人物为明代尚书毛纪。嘉庆二十年,毛春开就任栖霞把总,剿匪很快进入了他的办事日程。

行动之前,毛春开进行了详细的筹划,他判断,于魁一伙人数众多,不可大张旗鼓的进攻,以免打草惊蛇、殃及无辜,只宜智取。当年九月初二日,毛春开与时任栖霞知县商议,由知县坐镇城中防御,毛春开挑选精兵(县一级的绿营兵规模大致在百余名,不太可能全部出动,推测应该是几十人)携带枪炮器械傍晚出城,向正南进发。

观里镇位于栖霞县城西南方向,毛春开为何向正南进发?原来这是他迷惑对手的一种方式,在行至杨础附近时,天色已黑,毛春开忽然命令队伍向正西开拔,而观里,就在杨础的西面。

当晚戌刻(晚上八点左右),队伍行进到距离观里集约八里路的马家庄村,此时毛春开下令,征集当地六七名壮丁,每人携带一束山棘子一同前行。

到了亥刻(半夜),毛春开的队伍悄悄抵达于魁团伙盘踞的一座庙的周围。这时候,他下令,用携带来的山棘子堵住前后门,防止土匪逃窜。然后命令携带鸟枪(当时清军的主要火器)的兵丁一起放枪。

在庙里的土匪猝不及防,十分慌乱,大部分无心抵抗,只有于魁贼胆颇大,手持大刀,夺门而出。遇到这种悍匪,围剿的兵丁也有些畏怯,纷纷退后。一旦于魁突围,召集其全部党羽,跟官军拼个鱼死网破,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时候,毛春开亲自搭弓射箭,正中于魁的左腿,就此仆倒在地,兵丁齐上,将其擒获。擒贼擒王,于魁落网,庙内的其他小头目也被擒获,其余人等四散而逃。中箭的于魁,后来死于狱中。这个土匪团伙,就此被剿灭。

毛春开为民除害,当地人对此很是感激,他的事迹被刻在石碑上,就树立在剿匪的地点——那座庙当中。如今,古迹虽然不存,但事迹流传至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