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栖霞寺的了解,最先缘于“栖霞山红叶”一文,“枫叶如花,五彩缤纷,掩映六朝古寺”,寺因木而幽,木因寺而神。誉为华夏四大赏红叶胜地之一。此刻即使是春末夏初,但丝绝不影响我对栖霞寺的景仰、敬重。正所谓:全部事物皆有佛性,“郁郁黄花不过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瞻礼栖霞寺,既也许赏识瑰丽多彩的景致,依山独坐,与松为友,离开鼎沸;又也许探求到精神的归宿,岑寂骄傲,静听梵钟,与佛结缘。
01栖霞寺,对于有点梵学常识的人来说,都不会太生疏。该寺是华夏释教“三论宗”祖庭之一,在释教史上占据紧要的名望,并申明显耀。本来,早在唐朝,就因梵宇森罗,星罗棋布,范围浩荡,梵音天籁,与山东的灵岩寺、湖北的玉泉寺、浙江的国清寺,并称为“天下四大森林”。
跨入庙门,给我的第一感慨:只可用一个“静”字来描述。山静、湖静、树静、风止,宛然地面处于中止的形态,所能听到的可是本身心里的呼吸。曾有人用“湖光山色,莺啼燕语”来描述此地,好像总感慨缺乏点甚么。缺甚么呢?大概是心里的一种感慨。我认为还理当填补一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惟有如许,宛然才气真实抒发出古寺的意境。看,明镜湖清水无波;赏,白莲池心空如月;沐,晨光而绱徉;枕,红霞而打盹……尽在年月深处孑然深居,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遁世处。谈到遁世,让我想起了“栖霞”二字的源流。
栖霞寺的建立,离不开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便是南朝齐代的明僧绍。明僧绍,字徵君,南齐王谢朱门。经有儒学,偶尔宦途,不就朝延征辟,避世入隐,为那时出名的隐士。齐建元年间(-),他在摄山(今栖霞山)斩柴结庐,绝尘遁世。二十年不与世交,唯与“游学北土,备综众经”的模范禅师交友为善,常听禅师讲《无穷寿经》,待以”师友之敬”。在永明元年(年)把本身的室第第捐给空门,“因即邻崖构宇,别起梵居,耸峤飞柯,含风吐雾,西霞之寺由此。”那时建成的寺宇称为“栖霞精舍”,“栖霞”之名便是从这边最先的。对于这段史册,《高僧传》模范禅师传略中亦有纪录。看来,栖霞山自古便是一个遁世的好场合。山岚飘荡,一洗凡尘,树木障翳,幽邃安静,含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心。“之意境。当前,在栖霞寺存有《明徵君碑》,是上元三年(年)为思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撰文,唐朝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可贵文物。
明僧绍不恋功名荣华,避世遁世,与山做邻,清静无缚,又舍宅第以建栖霞精舍……本来,这是一种境地,是华夏古代墨客所谋求的一种修行。因而后来的墨客诗人到达栖霞寺,总带有几分景仰之意,少不了吟诗想念他。如:唐朝诗人刘长卿《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舍》曰:″隐士今不见,山鸟自相从。长啸辞明主,一生卧此峰。源流通石径,涧户掩尘容。古墓依寒草,前朝寄老松。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忧伤空回去,摇荡林下逢。“
0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几何楼台烟雨中。“唐朝杜牧《江南春》一诗,不只刻画了明净的江南春色,况且还涌现了江南寺庙风光。特为是后两句,直接凸起了南朝遗留住来的释教修建物在春雨中若有若无,填补了虚无缥缈之美。年月沧桑,惹人联想。这边果然包罗了栖霞寺、鸡鸣寺、定山寺、瓦官寺、同泰寺、光宅寺、永庆寺等南朝庙宇。诗人在这边不说“历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蓄意蕴。南朝管辖者喜佛,开发了大批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认为都下梵宇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财产丰沃,地址郡县,弗成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本来,对于这个数据曾经不紧要了,关键在“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史册的遗物,成为江南动听景致的构成部份。
踏幽径,过钟鼓楼,举头相望,弥勒殿上“栖霞古寺”四个金字,这即是我从前在资猜中所看到的标识性修建。何谓“古寺”?从永明元年(年)栖霞精舍计,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这句话充足讲解了寺庙历经千年的变与稳固的哲理。即变的是有形的寺宇,屡屡遭毁又屡屡再建;而稳固的是信念,庙宇稳当,法灯永续,佛音回旋,僧衣翩翩……
栖霞寺颠末隋、唐扩建,琳宫梵宇,飞檐相望,楼阁贯串,但是,唐武帝大毁天下庙宇,栖霞寺亦不能避免。大中五年(),再建庙宇,改名妙因寺。唐朝之后,妙因寺因朝代更迭,数次改名。宋太宗改名普云寺;宋真宗改名栖霞禅寺;宋哲宗元改名严因崇报禅院,易名景德栖霞寺(别名虎穴寺)。北宋末,因金兵大力南下,栖霞寺毁于烽火。嗣后,芜秽余年。直至明洪武二十五年(),再建庙宇,乃赐额栖霞寺。嘉庆之后,格外是万积年间较大范围的开发,庙宇雄伟宏伟。“森林龙象,律仪严净,梵行坚明”,而摄山则以寺而享其盛名,“金陵摄山为东南第一胜也。”
清朝之后,寺僧觉浪、竺庵、楚云等对庙宇多有开发与增筑。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九年(),乾隆五次南巡,均驻跸摄山,建行宫。有春雨山房、邃古堂、武夷一曲、精庐、话山亭、有凌云意、白下卷阿、夕佳楼、石梁精舍诸胜,皆乾隆赐名。清《南巡盛典》有载,堪称短暂之盛。只惋惜,咸丰五年(),清军同安祥天堂军大战于摄山一带,栖霞寺殿堂精舍惨遭毁坏,破敝荒烟,竟60余年无人制造。直到中华民国九年(),做为临济宗四十四世、金山分宗第十三世的宗仰上人入主摄山,成为栖霞支宗的第一祖。“各方善士,闻山僧壮志,多达观厥成,不数月而善款大集。”再建该寺。
当前,栖霞寺庙门昌盛,香火陆续,誉传国表里。其修建以弥勒佛殿、毗卢宝殿、藏经楼三进院,依山势层层飞腾,格局严整华丽。寺内首要修建有庙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住持室、法堂、念经堂、藏经楼、鉴真思念堂。寺后有舍利石塔、千佛崖等泛滥古迹。
03登毗卢宝殿,许下一个虔敬的宿愿;立住持室前,思开山鼻祖模范禅师。
据《高僧传·模范传》说:“度有门生僧朗,继踵先师,复纲山寺。朗本辽东人,为性广学,思力该普,凡厥经律,皆能言语。华严、三论,最所命家。”这段文字供给了两个紧要讯息:一是模范的门生僧朗强盛山寺;二是对华严、三论有所探索。
僧朗巨匠原居辽东,因那时辽东属于高丽,僧朗巨匠又被称为“高丽朗”,对华严、三论有深入探索。僧朗所习华严、三论之学不是来自模范禅师,而是来自北地“什肇之学”。“三论”在华夏的渊源自鸠摩罗什译出后,为僧睿、僧肇、僧导、昙影等接踵探索,此中以僧肇最为着名,与鸠摩罗什并称为“什肇之学”。而三论宗的根蒂论典是印度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故名。又因在意传扬“诸法性空”,亦称法性宗。此宗以“二谛”和“八不”之说为中间,表现六合万法“缘由性空”之理。因此,有人说:“什肇之学“原大方于朔方,后得僧朗宣传,流入南边。南朝齐建武(西元─)年间,僧朗巨匠抵达江南,游学模范门下,遁世于摄山(即栖霞山)。由于僧朗在栖霞寺讲说、宏扬中观三论名震山邑,遭到梁武帝萧衍的爱慕。天监十一年(),“帝乃遣中寺释僧怀、灵根寺释慧令等十僧,诣山谘受三论大义“,此中“九人但为儿戏,唯止观诠进修成效。”便是说,梁武帝派去的十位梵衲,只有僧诠学有成效。
僧诠是僧朗的首要门生,依摄山止观寺,一生不下山,人称“山中师“、”止观诠“。《续高僧传》卷七:“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大乘海岳,光荣远闻。……师傅数百,俊彦一期。”足见僧诠宏扬三论学说,独步那时。僧诠有门生数百,此中慧勇、智辩、法朗、慧布最为知名,称“诠公四友”。而宏扬三论学最有影响者当为法朗。他曾做《庙门玄义》,以三论意旨评破成实宗,因其口才,又被称为“伏虎朗”。在法朗巨匠的勉力下,三论传遍江南,远至于四川。他的师傅嘉祥吉藏巨匠是三论义学的集大成者。
自模范禅师圆寂后,栖霞寺由门生僧朗,再传门生僧诠“继踵先师,复纲山寺”,广弘三论之学,传至“诠公四友”,特为是法朗后,根底上孕育了自成一体的摄山三论学,而法朗之门生吉藏接管师辈——摄山一系的学说,并对三论举办了论说性注疏,使般若性空学说更为系统化、层次化,成为一种新的三论学。
04“保持多石佛。峰回路转处,望月殊不一。化身岂无谓,盖欲普济物。物无不度尽,寂照坐山洞。试看春汇昌,熙熙登宝筏。曰相即非相,慈云亦须豁。”这是乾隆天子第三次驻跸栖霞山行宫期间题写的一首《千佛崖》诗。
栖霞寺后院的千佛崖,以其石窟而知名,素有“江南云冈”之称。固然与“云冈”比拟,最多是一个小型版的石窟云尔。但用一句南京话说“小归小,资历老”。它之因此如许自大,是由于千佛崖石窟开掘于南朝齐、梁年间,其制造年月早于洛阳龙门石窟,而晚于大同云冈石窟,因而它们是同期间的做品,距今约年,是我国南边现存期间最先、范围最大的石窟遗迹。
据载,石窟自齐永明七年(年)栖霞寺建立,至梁天监十年(年)范围初具,用时22年。南朝齐代明僧绍死后,其子仲璋与梵衲模范禅师,出资鸠工,用时4年,首先在西峰两壁上镌造了无穷寿佛及观音、势至两菩萨。无穷寿佛坐高7.49米,连底座在内通高9.31米;双侧侍立的观音、大局至菩萨高度相等,均为6.8l米,这三尊大佛和菩萨,体形巨硕,显露了一种高尚稳当之美。这便是三圣殿(又称无穷殿、大佛阁)的出处。
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放出光采,因而,王公贵族接踵于栖霞山凿窟造像,遂孕育石窟群。石窟佛龛巨细错落,粉饰在石壁和崖壁中,高低共五级,佛大者数丈,小者仅盈尺,或五、六尊为一龛,或七、八尊为一龛,石窟佛龛平面多呈马蹄形,素材以阿弥陀佛、弥勒佛、千佛为主。据不统统统计,共凿有个佛龛,摩崖造像余尊。近看如龙宫凤阙,远眺如蜂房鸽舍,光景蔚为宏伟。南宋诗人曾极有诗:“层层石佛云间出,坐阅齐梁成劫灰”。
在千佛崖前,尚有一“国宝”级文物,那便是出名的舍利塔。据载,建于隋代,隋文帝得舍利分给83个州建塔收藏,蒋州(南京)得其一。隋仁寿元年()建塔于栖霞山下,初为木塔,南唐改用白石垒筑、雕镂而成,俗称“南唐孤塔“,是长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
舍利塔为覆钵式,形状雷同密檐式样,八角五层,通高约18米,外型稳当均匀,通体为石质,雕镂极其丰裕细腻:从底部的基座、雕栏到中间的须弥座、塔身以致上部的腰檐、塔刹,全都弥漫精良的雕镂,无一处留有空白。
雕刻体例非常丰裕,首要有释迦牟尼成道八相图;四天王像和文殊、普贤两菩萨像;经咒之文、小佛龛和"飞天"、"开朗"、"供奉人"等像;海水、龙凤、鱼、鳖及海石榴等图案。此中,八面浮雕释迦八相图最好,每幅连边框高65厘米,宽93厘米。故事体例连接精密,画面晦涩果然,人物式样活泼传神,砥砺极其精密,富于平面感。成为了那时最高程度的修建和雕刻艺术,称其为南唐释教的艺术极品,当之无愧。
离开栖霞寺,慨叹太多,无以言表。不识年月沧桑,不解三论大义,但我却在梵钟、经声当中,意识到“缘由性空”之机,真堪称“诸法姻缘生,诸法姻缘灭。”寄妙趣于法外,得真意于心中。干脆拟诗一首:
金陵问道栖霞寺,名刹云游犹入禅。
塔是浮图藏舍利,湖为明镜化香莲。
晨瞻千佛登岩上,夜读三论坐月边。
罕见空寥忘往事,凡心空隙结姻缘。
编纂丨明月责编丨法祥
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