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有个秀才叫张畏岩,很有才华,可惜科举没中,他大骂考官有眼无珠,不识好文章。旁边有一道人,见他如此,就说一定是他文章不好。他很不服气,说道士又没有看见我的文章,怎么知道不好?

道人一笑:我听说做文章要心平气和,你脾气这么暴躁,文章怎么会写得好!张畏岩不禁一怔,进而再问。道人说想高中要靠命,命不该中,文虽工,也无益,只能自己做转变。

张畏岩问:“既然是命里不该中,又谈何改变?”道人说: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张畏岩继续说,我家境贫寒,拿什么修福呢?道人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以节,并不费钱。”意思是他为人态度太傲慢,只要谦虚一点,就是善举,就是德行,并不需要花钱。而后张畏岩真心修善,三年后得以高中。这则故事出自《了凡四训》。

袁了凡,本名袁黄,出生于明代嘉庆年间,他是中国第一位署名的善书作者,也就是用自己亲身经历,讲述改变命运的经过,教化子孙后代。《了凡四训》是他写给自己儿子的家书。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囿于命运之困,不满人生现状,想要改变自己命运之人,可以看看这本书。

一、立命之学

改变命运之前,先要相信命运。

袁了凡幼年丧父,母亲命他弃科举学医术,既能养生,又能济人。直到一天,他在慈云寺偶遇一位孔老先生,对方说他是仕途中人,明年科考,并称自己是邵雍皇极术传人,将传法于他。

袁了凡将对方带回家,告诉母亲,恰好他表兄有朋友开私塾,就送袁了凡去读书,次年考秀才,名次与孔老先生所说丝毫不差。而后的人生轨迹也皆如孔老先生算定一般。自此,袁了凡认为人生际遇,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有命,不可强求,以上也就是所谓“定数”。

直到有一年,袁了凡去南方,在南京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禅师说“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袁了凡讲述自己早年算命经历,认为荣辱生死,皆有定数,所以无杂念。

云谷禅师笑说:本以为你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并告诉袁了凡,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他二十年来一心清净,命运没有丝毫改变,是因为守定“常数”,不知命运有“变数”。古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至诚所以格天。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云谷禅师指出袁了凡原本命中不登科第,不能生子的原因,让他扩充德行,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袁了凡开悟,拜而受教,并发誓行善事三千条,云谷禅师授其“功过格”,每日记录所行之事。

袁了凡原号“学海”,自此改号“了凡”。“了”是明了,“凡”是凡俗,意为他现在对世俗之事都已明了,也就是觉悟的意思。知晓命运可以改造,道理方法都懂,立行改变。

这是《了凡四训》第一训“立命之学”,其中原文精湛,建议读者,反复研习,相信定有所悟。天难谌,命靡常,唯命不于常。——《书经》

二、改过之法

“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吉凶福祸都有预兆。世人都想求福、求慧,求幸福,远灾难,而“福”是从“行善”来的,行善是因,得福是果。

心地清净是第一善,如果“耽染尘情”,心地不清净,纵然想修善,善里有私心、动机不纯,所获福报也有限,要是自身业障还没有消除,福更不容易得。

《了凡四训》强调,想让心清净,就需要改过,将自己内心真正做一番洗礼。其中关键三点:

第一,要发耻心

古人云“知耻近乎勇”,唯有知“耻”才能真正改过自新,发愤向上。不是一定讲多高尚,但尽量将标准提得高一些。一个人常自我反问,“耻心”就能生,这也是改造命运的开端,是内生动力。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耻”与一个人的前途关系非常大,知耻可以成圣贤,不知耻,容易误入歧途。

第二,要发畏心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不要以为自己犯的过错很小,很隐蔽,没有人看得见,存在侥幸心理,实际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不能没有敬畏之心。

第三,须发勇心

知耻近乎勇,知耻是开悟自觉,不知耻是迷惑颠倒。勇于改过,也就是从内心觉悟,又有畏惧加持,知道不能做坏事,从而勇猛精进,真正去改。

很多时候,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小者如忙刺在肉,速与抉剔”,就像手上扎个刺不舒服,应该尽快剔掉,不然时间久了,刺与肉长在一起,就麻木了。而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善业、恶业都是心造成的,改过从心地上改,修善从心地上修。

三、积善之方

《了凡四训》第三训是“积善之方”人要断恶、修福、积善,其中积善之方共计十条:

1、与人为善

“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这是书中开篇案例,意思是舜在雷泽,看到容易捕鱼的地方都被年轻人占了,老弱之人没办法,只能在急流浅滩,不容易捕鱼的地方。舜见了很难过,然后引导众人,青壮年谦让老者,懂得谦让,就是与人为善。

2、爱敬存心

君子与小人在外表上并不容易分辨,但从心地上看,小人和君子截然不同,君子所存之心,是爱人敬人之心。积善从爱敬开始,爱人,敬人,爱物,敬物,爱事,敬事,对人、事、物都要真正爱敬。

3、成人之美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圭璋是古时候的信物,石头加以琢磨就变成了玉器,再加以雕琢,就可以做成玉璧。意为帮他人成就好事,培养人才,都是功德。

4、劝人为善

“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拨之清凉,为惠最溥。”善心善行是人的天性,人在社会,为了生存,容易染上不良风气,如果遇到要尽量避免,亲友也可以开导,让对方警醒。

5、救人危急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人一生当中往往都会遭遇困境,别人遇到难处,可以伸出援手,自己能力不足,也可号召大众,帮助贫人有谋生能力,是最大恩惠。

6、兴建大利

“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小到为一乡一村谋福利,大到为一县、一市兴修水利、道路都是积善之举。

7、舍财作福

“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布施就是放下,舍得舍得,愈舍愈自在,布施是因,五福皆来于此。五福者,一福寿,二富贵,三康宁,四、好德,五、考终。

8、护持正法

“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事?”这段话强调提倡维护传统文化,熟读国学经典,懂得中国历史,敬重圣贤文化,尊重教育,一是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9、敬重尊长

“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侍奉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忠孝传家远,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在社会忠于国家,尽忠职守。孝悌仁义者,仰不愧于心,俯不愧于地,自然诸事和顺。

10、爱惜物命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积善之方最后一条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万物皆有生命,常生恻隐之心。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行善要真正发心,而不是假善,伪善。

四、谦德之效

“谦”,能保持善果,否则虽“积”也保不住。“善”想要真正能保持,也要靠“谦”。《易经》: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吉凶相参,只有“谦卦”六爻皆吉。上卦为坤,坤为地,下卦为艮,艮是山。高山是在地底下,是为谦虚,所以德位越高,愈要卑下。

《尚书》也有句名言:“满招损,谦受益。”世间真正得好处、得大利益者,必是谦虚之人。了凡先生将“谦”放在最后一训,告诫后人,谦德为怀。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天动地。

抹抹读书:今天写这篇文章,又将《了凡四训》找出来翻阅,其中一些观点与早前理解更有不同,书须时时读。读者人生阶段不同,心境不同,感悟也不同,希望有更多人能受益。文中有提炼、总结疏漏之处,敬请谅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