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九日行庵文宴图清·方士庶绘。行庵在扬州天宁寺西,图中所绘为重阳雅集场景
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蟹……自魏晋南北朝定型以来,重阳节的民俗内容越来越丰富,“登高”这么久远的重阳习俗也延续至今。那么,江苏13个设区市的人们,登高处都在哪里呢?“微史记”周刊爬梳文献史料,找到各地有代表性的重阳登高处,和大家重温江苏古人重阳登高的风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臧磊
戏马台,绕不过去的存在
九日登戏马台
贺铸
当年节物此山川,倦客登临独惘然。
戏马台荒年自久,斩蛇人去事空传。
黄华半老清霜后,白鸟孤飞落照前。
不与兴亡城下水,稳浮渔艇入淮天。
说起重阳登高,徐州古戏马台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相传西楚霸王项羽因山筑台,以观戏马。东晋末年,刘裕北伐,“在彭城,九月九日登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以为故事”。当时,刘裕以徐州为指挥中心,在戏马台上建立茅舍。一次,随军参议孔靖官拜侍中,奉调回朝,适逢九月初九日,刘裕便在戏马台上大宴群僚,登高赋诗,欢送孔靖东归。他还让谢瞻、谢灵运一起作诗记之。所以,后世重阳题材的古诗词中,多有项羽、刘裕的典故。宋代诗人贺铸在这首诗中,用“戏马台荒”和“斩蛇人去”的对仗,来慨叹项羽、刘邦风云际会已消散多年。
重阳日,登戏马台的诗作有很多。比如年,文天祥被元兵押送去大都(北京),途经此处,“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行至徐州道中:“彭城古官逭,日中十马驰。咫尺不见人,扑面黄尘飞。”由于黄河夺泗、夺淮,黄泛区的风沙刮过,已到了“咫尺不见人”的地步。作为军事重镇的徐州,其地理形势依然险要,但此地的项王宫、戏马台、燕子楼和黄楼等著名的遗址景观,眼前却是:“遗民死歙尽,莽然狐兔丛……故河蓄潢潦,荒城翳秋蓬。”九月九日,他在徐州度过了重阳:
九月初九日,客游戏马台。
黄花弄朝露,古人花飞埃。
今人哀后人,后人复今哀。
世事那可及,泪落茱萸杯。
当然,徐州可堪登高处不止戏马台。苏东坡有一首《九日黄楼作》,写于年重阳节,他登的是刚建好的黄楼。
熙宁十年()四月,苏轼到徐州做太守。不料当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漳州(今河南濮阳)曹村决口。八月,水及徐州城下。九月,水势猛增,高出城中平地一丈九尺。苏轼表态:“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带领全城官兵奋力抗洪,终于解救了被洪水困了三月之久的州城。为了庆祝抗洪的胜利,他在城墙上建了一座高楼,涂上黄土,取“土克水”之意,名曰“黄楼”。至今徐州尚留存一块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的“黄楼赋碑”。
次年,黄楼落成。在这一年的重阳节,苏轼遍邀文雅之士齐聚黄楼,宴饮庆贺,他高兴地写下一首长诗《九日黄楼作》,起头一句便说: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接下来又写到“今年”: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客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随,终胜泥中千柄锤。
苏轼非常喜欢这座记载了他政绩的黄楼,在离开徐州之前,他多次到此,并留有四五首诗作,而他的门生故旧如秦少游、陈师道,也都写下咏黄楼的诗作。
没有高山,有小山也好
重阳登高,高山应是最佳选择,所以很多地方有重阳登山的习俗。如无锡人登惠山、军嶂山、阳山还有雪浪山;南通人登狼山,“山头极目近天涯,不负登临赏物华”。而苏州重阳登上方山。《清嘉录》载: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羊赌彩,为摊钱之戏。今吴山顶机王殿,犹有鼓乐酬神,喧阗日夕者。”
接着,《清嘉录》还写到:“或借登高之名,遨游虎阜,箫鼓画船,更深乃返。”虎阜当然也是苏州人登高的去处。明初高启写《九日与客登虎丘至夕放舟过天平》诗:“昨日风雨今日晴,天意令人作重九。登高未用忆龙山,吊古竟须寻虎阜。”诗中的“龙山”,位于荆州府西北:晋朝,桓温重阳日设宴龙山,寮佐毕集,席间孟嘉帽子被风吹落,自己都没有察觉。自此,“孟嘉落帽”成为重阳诗词的又一大典故。
南京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处也有很多,有北极阁、幕府山、栖霞山、雨花台,北极阁,明朝时叫“钦天山”,山后花农多种菊,“后山看菊”成为那时候南京人的重阳习俗。
登雨花台的人也不少,因为那里是南京城南的制高点。明僧宗泐《雨花台送客》中有诗句“登高俯大江,目送千里客”,由此也可见当时雨花台的高度。
镇江人九日登高也有很多选择。镇江三山为金山、焦山、北固山,文人雅士登这三山,多有咏怀。此外,镇江还有一处南山,米芾墓、鹤林寺都在南山山麓。重阳有“寿”文化内涵,“寿如南山,茂如松柏”,所以镇江人登高多选南山。
晚明遗老姜垓,与方以智同为崇祯十三年()进士。去官后居苏州,为避阮大铖加害,变姓隐名,避走宁波,直到明亡后才又回到苏州。这一年重阳节,他在镇江登山,看着眼前苍茫烟波,感慨万千:
沧江亭馆旧时开,华席金樽人尽回。
北固雄图秋试马,南徐孤客晚登台。
三山气象中流断,四海兵戈返照来。
驿骑莫传新转战,白云苍雾使人哀。
江苏最高的山在连云港,是花果山玉女峰,海拔多米。连云港还有一座山,为文人雅士所喜爱,那就是孔望山,据说孔子曾登此山远望东海。
年,明代诗人、海州知州王同即将上调南京,在离官高就之前的那个重阳节,他和海州的文人同去孔望山登高,并在那里宴饮,他即席吟咏了一首诗:
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
此时此会文彦,一殇一咏情长。
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
明朝分袂城市,琴樽回忆绸缪。
诗中的“龙洞”是孔望山的一景。传说古有黄龙在此修炼。
明代以后,扬州人过重阳节的登高之处,多选在叶公坟后面的小山。李斗《扬州画舫录》:“叶公坟,明刑部侍郎叶公相之墓也。墓后土阜,高十余丈,前临小迎恩河。右有石桥,土人称之为叶公桥……重阳于此登高,浸以成俗。”叶公桥至今犹存。
当然,扬州还有其他登高处,如平山堂。清人吴骞就曾写过《九日同人平山堂登高》:百岁登高曾几客,千秋胜览说平山。
没有山怎么办?盐城人登避潮墩
江苏地处平原,很多地方只有矮山,或聚集居住地附近没有山。如常州近城无山,人们重阳这一天就大多会去东郊文笔塔登高;宿迁有三台山,海拔70多米,并不高,所以人们登高便会就近选取比较高的所在,如戏马台——汉唐以后宿迁境内建立的纪念性建筑。唐代,张说在重阳这一天便游览了宿迁这处戏马台,并写下一首游览诗作。前文所述文天祥所写在戏马台过重阳节的诗,也有学者认为是在宿迁境内的戏马台所写。
这首诗到底在何处戏马台所写?宿迁市历史研究会理事王晓风告诉记者,文天祥当时也路过宿迁,写过几首诗,所以,不能确定这首诗写于何处,只能说徐州、宿迁两地都有可能。
没有山,有楼阁亭台也好。这大概是江苏很多地方的人重阳登高的另一种选择吧。清代官员、诗人丁晏便与同僚亲友欢聚龙光阁,“金风秋肃届重阳,高阁登临快举觞”。
龙光阁,位于淮安区楚州大道南巽路东南隅,巽关古城墙遗址公园对面护城冈上。崇祯九年(),漕抚朱大典建龙光阁,阁内聚星堂乃供士子读书以文会友之所。道光二十四年(),丁晏重建龙光阁,阁三层,高七丈余,成为当时淮安的一大景观,也是文人雅士登高赏秋的好去处。
“把菊偏惊久客情,淮河西下蓟鸿声”。明代诗人、官任江都训导的欧大任登上了泰州的望海楼。望海楼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被誉为“江淮第一楼”。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历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孔尚任。
江苏还有一个城市全境均为平原,那就是盐城,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其中海拔最高处是废黄河堤,高度为8.5米。
那么,重阳登高是不是在这里不流行了呢?并不是。盐城盐都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登佐向记者出示了一首明人赵完璧写于盐城的诗:
江峰迢递独登台,满眼黄花暂举杯。
两度重阳归未得,秋风千里望乡来。
王登佐告诉记者,在古代,盐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是会登高,登高不等于登山,还可以登寺塔、登城墙。盐城古时有避潮墩,以供晒盐人躲海潮时使用,避潮墩也有一定高度,站避潮墩成为古代盐城人重阳节的一个特色登高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