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摄山茶的一些介绍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约20公里处,紧靠长江南岸。因古时该山盛产中草药,可以治病摄生,故名摄山。最高峰海拔米。该山产的茶名为摄山茶。

栖霞山属于宁镇山脉的一支.群峰翠屏逶迤连绵。栖霞山山体由砂岩、石灰岩等构成,岩质疏松。栖霞山植被覆盖良好,属北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山上遍植枫树、乌柏,每当深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栖霞红叶”闻名远近。栖霞山以“秀”为特色,清代乾隆皇帝称其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南朝齐代,隐居在这里的高士明僧绍捐献自己的住宅作为寺庙,命名为栖霞精舍(或栖霞寺),“栖霞山”名由此而来。

历史上最早记载栖霞山产茶的是唐代陆羽好友皇甫冉。他写了一首诗《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二笔》载:“摄山柄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葬中,非经人剪植者。陆羽人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

唐代,栖霞寺是我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宋代以后,栖霞寺僧人在寺院周围遍植茶树。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主僧亦采而荐客,然炒法不如吴中,味多辛面辣。”“后来,僧人学习外地植茶制茶技术,地方文人也参与研究,提高了制茶水平。明代嘉靖年间金陵人盛时泰,为了帮助提高摄山茶制茶水平,他邀约湖州、苏州等产名茶地方的友人来栖霞山。“解茗事,结社而居,自采茶炙之.汲泉以试”。摄山茶的质量有了提高,这以后,又扩大了摄山茶的栽种范围。盛时泰《栖霞小志》载:“山中即有新茶,僧又樵而为薪矣”“白乳泉因泉然后植茶,因茶然后树亭,今茶间生石上”“白鹿泉庵外尤多梅花、茶树、可摘可烹矣”。清代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池记载:栖霞山“产茶,生于山顶.以云雾名,寺僧采之,以供贵客”!。

摄山茶味浓耐泡,先苦后香甜,清代人冲泡饮用时戏称为“苦茶”。清代文人邓旭在《摄山田家》中写道:“绿蓑挂壁春香稻,春笋浮瓯点苦茶”。张永溥在《游摄山用高清邱游天池韵》中说“小憩望古柯,枝寒无雀嗓。苦茗煮山泉,湿烟腾破灶”。丁阜在《己已暮春楚云和尚招同家廉访兄游摄山栖霞寺》里写道:“礼塔闻疏钟,分斋索苦茗”。初饮虽稍苦.但饮者仍津津有味。

好茶还须好水泡。栖霞山的品外泉、珍珠泉、白乳泉均属江南名泉之列。

品外泉在千佛寺附近紫峰阁下.盛夏至此.顿感寒泉清澈.凉意逼人。宋代王安石写道:“此泉地何偏,陆羽曾未阅”,后来陆游赞同王安石的看法.遂将此泉取名为“品外泉”。明代文人张怡息隐栖霞山50多年.他写有《品外泉铭》,从文中可知当时已砌成池,为僧人的生命之泉。民国时宁星公《品外泉》诗写道:“一泓清心石为池,僧瓷留香水亦奇,只为在山流不远,品评故使陆仙白乳泉在中峰润通往太虚亭途中,即青峰剑景点上方崖壁上。有人写诗赞道:“源出白乳座后壁,汇成无量殿前池,进喷飞雪称观止,甘冽烹茶赞饮宜”。

珍珠泉在栖霞寺藏经楼同墙外,因水质淳厚、甘冽、涌水如珠而得名。

栖霞山曾有陆羽采茶,有名泉,又产摄山茶。明清时,名人雅士纷纷前来游艺、品饮、题咏。明代朱之蓄《栖霞山》诗:“襟披曲碰沾悬瀑.茶品名泉度远岑”。明代顾国辅《涌泉庵雨住):“何以涌泉花里坐,一杯新茗听经时”。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六次幸临栖霞山,五次驻毕栖霞行宫。他对唐代陆羽来此采茶赞赏有加,先后用皇甫冉、皇甫曾兄弟的采茶诗韵,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其中的一首还自己加注:白乳泉试茶亭用皇甫曾送陆鸿渐椭霞寺采茶》诗韵采茶遂试茶,弗培叶犹生(凡采茶,其叶必生,当熔之,然后可烹茗。兹皇甫曾送陆鸿渐采茶,而遂云“野饭石泉清”,是甫采而即烹茗矣。故戏改之)。

疑举且吃语(谓赵州和尚且吃茶句),但期此话行(且放此话行.亦指目录中语)。乾隆这首诗,被后人锈刻在“白乳泉试茶亭”摩崖石刻的西侧山体岩面上,楷书竖刻。

为了传承栖霞山茶文化传统,年栖霞山茶场研制了“栖霞松针”茶。此茶外形似松针,色泽翠绿,条索紧结,挺直略扁,峰苗秀丽,内质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汤色清澈,叶底嫩绿勿亮,为雨花茶的姐妹茶。栖霞山周边的茶园也是雨花茶的生产基地之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