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800901.html

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憨山大师《年谱》的故事。上次讲到了憨山在十二岁的时候,想去南京的报恩寺出家。他的父亲蔡彦高自然不同意,好在母亲洪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耐心地劝说之下,父亲也终于同意大美出家了。

当时报恩寺的住持和尚,法名叫做永宁,别号是西林。嘉靖三十六年的时候,他已经是七十五岁高龄了,朝廷给他的官职是“南京僧录司左觉义”,可谓地位显赫,德高望重。

这一年的初冬十月,蔡彦高夫妇带着儿子大美,跟着介绍人来到了大报恩寺。拜见了西林老和尚,说明了出家的意愿。西林老和尚与大.美,进行了简单的交谈,心中十分满意。因为他发现大美这个孩子,不但外表生得俊秀白净,文质彬彬,而且声音发出来也很清亮得体。是一个人人都会喜欢的小孩,感觉和自己很投缘,随后当场就同意留下大.美。

西林老和尚对大美的父母说道:《年谱》原文是这样写的:“此儿骨气不凡,若为一俗僧则可惜耳!”意思是说:你们家的这个孩子呀,骨骼气质不同凡响,如果将来长大了,只作为一名普通寻常的俗僧,那就有些太可惜了!

西林老和尚继续说道:要不这样吧,先不要给大美剃发,只授于他三皈五戒。留在庙里,仍然继续读书,看他自己将来发展的成就和意愿,再做决定。蔡彦高夫妇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完全愿意听从西林老方丈的安排。

西林老和尚这也是出于一片爱才之心,真是佛心慈悲,让蔡氏夫妇非常感激。随后寺庙里给大美举行了“三皈五戒”的仪式,赐于法名叫做“德清”。最后蔡彦高夫妇与儿子依依惜别,离开报恩寺回家去了。

西林老和尚看到大.美骨气不凡,就想把他培养成一个人才。因为当时处于明朝中叶,在江南这一带,很多出家人只是为了混吃混喝而已。既读不懂经书,更不会参禅,甚至还有不守戒律的。西林老和尚面对这种现状,深深感到忧虑。而且社会上的很多儒家知识分子,从心底里是看不起僧人的,认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西林老和尚曾经感叹地说:这都是因为僧人们不读书,不修行,才招致儒生们的轻视啊!也使得法门受辱。

于是西林老和尚利用自己身居高位,有钱有粮有权力之便,准备延请名师讲经参禅,来提高僧人们的素养和佛学水平。大美出家的时候,正赶上西林老和尚要为江南佛教刻意培养人才,就在当时报恩寺的三藏殿内,老和尚请来了佛学大师无极守愚,在那里讲经说法。

弟子福征在这篇《年谱》的后面评论道:“征:念憨祖当日若无此母,不得出家,不得到底童身成佛作祖矣,真佛母哉”,表达了他对憨山母亲支持儿子出家的赞叹之意。

刚刚进了报恩寺,对陌生环境还不太熟悉的大美,此时的名字叫做“德清”。这和后世虚云老和尚的法名是一样的,应该也算是一种巧合或者缘分,故而有虚老是憨老再来人的说法。另外他们二人的一生弘法经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缘故常人难以窥觅。

有一天,德清跟着西林老和尚,来到了三藏殿的讲堂。这座大殿中,供奉着唐朝玄奘大师的头发舍利塔。只见无极守愚大师正在给在座众人,侃侃而谈讲着《法华经》的义理,德清虽然听不懂无极大师在讲些什么。但他还是很认真地去听讲,心里面似乎怦怦在跳,好像有一肚子话,激动地想说却又说不出来。

《年谱》原文是:“及听讲,虽不知言何事,然心愤愤若有知而不能达者”。这种情况也算是一种宿世佛缘,就比如我们很多佛友,也许有过类似的感觉。第一次到了寺庙里,听闻僧侣唱.念佛号或者经文,不知不觉间就会潸然泪下,产生慈悲、激动或者安详等感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前世的记忆残留,一直保存在每个人的阿赖耶识业种里面,遇到因缘则会引发。

接下来,德清竟然看到大殿里,有一位和自己年龄差不多,人长得很精神,略显顽皮的小沙弥。他一边听讲,一边偷偷地瞅着德清,脸上笑嘻嘻的。德清也报以点头微笑的表情,这算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的默契交流。

到了中间休息的时候,高僧名士们都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其中有一位名士叫做赵大洲,也在座听讲。他的身份是礼部尚书,武英大学士,是四川内江人。他已经看见西林老方丈领着德清进来,就很高兴地对老和尚说道:我看这个小孩的模样,长大以后以后也许是一位高僧大德。《年谱》原文是:“适赵大洲在,一见喜曰:此儿当为人天师也。乃抚之,问曰:汝爱做官,要作佛。予即应声曰:作佛。赵公曰: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

然后他就把德清拉到了身旁,摸摸脑袋问道:你是喜欢做官,还是喜欢做佛呢?德清立刻朗声回答道:我喜欢做佛!赵大学士笑着对老和尚说道:此儿不可轻视啊,应当好好地教导他。众人也都跟着笑起来,纷纷赞同。

刚才那位听讲的小沙弥,也凑了过来和德清相见。原来他的法名叫做洪恩,别号是雪浪,他是无极大师的一名弟子,比德清大一岁,是上一年出的家。他也是一位天资聪颖的少年,出身于富贵之家。俗家姓黄,排行老六。有一次,洪恩跟随着父母到报恩寺玩耍,在拜佛听经以后,竟然有所“顿悟”。然后说什么也不肯在家了,每天就是闹着要出家。父母当然表示不同意,后来洪恩急了,他就跪到了玄奘大师的舍利塔前,自己用剪刀剪去了头发,发誓出家之意。父母一看也没有办法就只好同意了。

洪恩在听无极大师讲佛经的时候,看起来似乎不太认真,左顾右盼。其实对于师父讲过的东西,他都已经牢记在心了。有一次吃斋饭的时候,他故意早早地就跑到了饭堂,抢占了上首的第一个座位。过了一会儿,首座和尚走了进来,看他占据了自己的位置,就呵斥他道:洪恩你这个小沙弥,怎么可以坐在我的位子呢?

洪恩却故意笑着反问道:您说这个座位应该谁来坐?首座说道:通晓佛法的人才可以坐。洪恩说:既然这样,那就应该我坐在这里,并没有什么问题啊!首座一听,心中感觉暗暗惊奇,就笑着问道:你小小年纪能懂什么佛法?洪恩却大大咧咧地说道:您随便问好了!于是首座和尚就开始问一些无极大师讲过的经典,洪恩一一回答,竟然都说的清清楚楚。甚至比那些成年的和尚,都讲述得完整。把当时饭堂里的所有僧人们都看呆了,想不到这个小孩如此聪明。

于是大家都一致认为,洪恩决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也许是古代高僧转世再来,众人就更喜欢他了。洪恩一看目的达到了,就很有礼貌的把座位让给首座和尚,大家都哈哈大笑。

就是这么一个顽皮活泼的聪慧少年,和德清第一次见面,二个人就感觉很投缘。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亲切得如同亲兄弟一样。德清刚入了佛门,就交到这么好的一个朋友,心情自然也很快乐。憨山大师到了晚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江南开讲佛法的第一人是无极大师。少年进入佛门的第一人,就是雪浪洪恩师兄。

接下来到了嘉靖三十七年和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和年,憨山大师十三和十四岁了。这两年他一直跟着无极大师学习《法华经》,其实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他就背会了。后来其他庙里流通过来的佛经,他也都背完了。西林老和尚非常高兴,经常对人说:“此儿可教,不可误之也!”乃请明.师以教之。意思是除了佛经以外,老和尚又请了儒家的老师来教他。

接下来到了嘉靖三十九年、四十年和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年、年、年,德清十七岁了。他开始跟着儒家老师,学习一些《四书五经》,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等。德清聪明不但能赋诗,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曾经写过一篇赋叫做《江上篇》,与会的同学们都很器重他。

到了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年,也就是公元年,德清19岁了。这一年,很多同班的儒家同学,纷纷去参加科举考试。许多平时成绩还不如德清的人,都取中了秀才。于是就有一些同学就来劝德清,希望他不要再去出家当和尚了,考取功名才是读书为人的正道。德清的内心犹豫不决,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德清等于是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该怎么选择呢?

自己的理想,原本是要出家作佛的,而太师翁西林老和尚,却把自己送到儒学书馆里,读了这么多儒家典籍。现在出家不算出家,上学不算上学。到底该怎么办呢?年谱原文写道:“时常亦多病,遂欲弃所习业”。意思就是:此时德清的心里感到很烦躁,反而开始经常生病,想丢弃这些学过的东西。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隐居在栖霞山的禅门高僧“云谷大师”。提到云谷大师,朋友们也许并不陌生,我们前面讲过《了凡四训》,他就是里面的那个云谷大师。当初袁了凡先生还没有及第的时候,就曾经去山中参访过云谷禅师。他们二人相对静坐了三天三夜,云谷禅师把“一切唯心造”的佛法奥义,指示给了袁了凡,并且让他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云谷禅师的法名叫做“法会”,是一位早已明心见性之得道高人。他也是西林老和尚的朋友之一,以前曾经在报恩寺的三藏殿里,修行过一段时期。因为他每天都要跏趺打坐练功,修行刻苦精进,所以一般选择去栖霞山隐居,因为那里更加清净。

只是他偶尔怀念起与西林老和尚友情的时候,才会下山来报恩寺,住上一段时间谈禅论道。德清作为一个小徒弟自然跑前跑后。殷勤侍奉着云谷禅师,也可以旁听他们的禅机妙语。所以他很尊敬云谷禅师,关系也非常好。这次,云谷禅师正好又来了,机缘难得,也可以解开了德清心中缠绕的疑团。

云谷禅师问明了情况,了解到德清的同学,劝他去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而德清的心里感到犹豫烦躁,不知该如何选择?云谷禅师早就观察过德清,发现他根器不凡。决不能让他学佛半途而废,随后就和德清进行了一番谈话。

《年谱》原文是这样记载的:“适云大师出山,闻有劝予之言,恐有去意。大师力开示出世参禅,悟明心地之妙。历数传灯诸祖,及高僧传,命予取看。予检书笥,得《中峰广录》。读之,未终轴,乃大快,叹曰:‘此予心之所悦也!’遂决志做出世事。即请祖翁为披剃,则尽焚弃所习,专意参究一事”。

大致意思就是说:云谷禅师给德清开示了一些参禅悟道,和明心见性的道理。并且让他多去看一看《传灯录》、《高僧传》之类的书籍。向那些古代的高僧大德们学习。德清对云谷禅师印象,一直都是非常尊敬的,自然言听计从。就按照禅师的指点,先翻看书箱找到了一部《中峰广录》。开始认真地研读,当他读到一半的时候,就被里面那些高僧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对于佛法的信仰,也就更加坚定了,心中大为畅快,他感叹地说道:此予心之所悦也!意思是说:这才是我心中所喜欢的志愿啊!

就这样,经过云谷大师的一番“开示”,德清彻底去掉了内心疑惑,一心修道。这一年是嘉靖43年,德清19岁了。随后德清又立刻请求太师翁西林老和尚,给他举行了剃度仪式,正式出家为僧了。德清出家以后,烧掉了自己以前所写的儒家诗文,包括四书五经、八股文等等。从此再也不考虑什么科举功名的事情了,开始专门参究佛法这一件事情。

从以上记载来看,云谷大师不仅是憨山德清的引路明师,也是了凡先生的引路明师,这种“因缘”确实很难得。接下来德清开始用功参禅,可是他并没有掌握要领,又该如何调整呢?我们下次再聊,谢谢您的收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