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京日报」
金陵文脉绵延千年,在打造出一个个独特的文学品牌之际,也逐渐形成了相当数量和广泛影响的“文学景观”。从凤凰台、雨花台,到石头城、秦淮河,再到鸡鸣寺、玄武湖,及至近年的南京眼、滨江风光带,南京“文学景观”经典正在不断得到更新与丰富,焕发出新的城市气质,书写着生动的南京故事。
不久前,南京举行“放歌扬子江”长江主题创作和采风活动,百位文艺名家搭乘长江传奇游轮共游长江,幕燕滨江风貌区、南京长江大桥、浦口火车站等沿江知名人文及自然景观以另外一种角度和面貌呈现于众人面前。眼中美景终将化为笔底波澜,这些独具特色的景观不久将移植于一部部文艺作品中,并在时间的更迭中彰显出相当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经典新生的
长江两岸“文学景观”
南京是中国唯一跨越江南江北的古都,从明代开始,南京即越过长江,成为跨江而治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长江大桥、二桥、三桥以及多个长江隧道相继建成通车,南京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近年来,南京更是向北“拥江发展”,并在不断探索长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路径、新方法,将长江文化的传承保护融入城市发展的大主题之中。
“放歌扬子江”长江主题创作和采风活动当天乘坐的游轮,路线从五马渡码头出发,途经幕燕滨江风貌区、长江二桥、南京长江大桥、浦口火车站、浦口轮渡码头、八卦洲洲头、滨江广场、中山码头、江豚观赏地等沿江知名人文及自然景观点。随着轮船的行进,长江两岸的城市风貌、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民俗风貌,走进大家内心,引起共鸣。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那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一天,朱自清从南京北上,父亲到浦口火车站送别。其时,长达一千公里的津浦铁路是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最南端正是位于南京江北要塞——浦口。朴素的文字,真挚的情感,朱自清的《背影》连同浦口火车站一起在历史深处散发着动人而持久的魅力。
渡江胜利纪念馆记录了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那个历史尖峰时刻不断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得以呈现。
作为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特大型桥梁,被称为“争气桥”的南京长江大桥凝聚了几代人的情感与记忆,并在文学作品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近年,南京长江两岸的“文学景观”经典正不断得到更新与丰富,焕发出新的城市气质,书写着生动的南京故事。
比如随着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作为全国唯一可在市区看到江豚的城市,南京诞生了绝佳江豚观赏地;连接江北新区与八卦洲之间的上坝夹江大桥,由于设计有人行和非机动车通道,已成为居民骑行和漫步观赏江景的新“网红打卡地”;山秀水阔、名胜荟萃的幕燕滨江风光带已成为市民享受闲暇时光的又一个好去处,“金陵古佳丽地,而北郊为最”,这里集自然和历史文化于一身,坐拥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幕府登高、达摩古洞、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嘉善闻经及化龙丽地六景,包含长江观音景区、达摩古洞景区和燕子矶公园三大景区,是领略六朝文化的佳地。
深厚文化底蕴铸就独特“文学景观”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有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文学之都”。
金陵科技学院文学院副院长赵步阳介绍说,发轫于唐代的“金陵怀古”诗词,不但为南京留下数量浩繁、主题集中的文学作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相当数量和影响广泛的“文学景观”,为其打造出了独特的文学品牌。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由于文化人对南京的钟情,有关南京的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既展示金陵壮丽多姿的山川风物,又蕴涵着深厚丰富的社会内容。其中,以凤凰台、雨花台、石头城-清凉山、秦淮河-夫子庙-乌衣巷、鸡鸣寺-台城-玄武湖等点与线有着最广泛的影响,“具有相当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这些“文学景观”均包括不少知名文学家的书写、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甚久的文学掌故,并在古今游人和读者中拥有较高口碑,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刘禹锡《金陵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至今仍被人所津津乐道。
大到一山一水,小到一亭一阁,甚至一草一木,文学景观既是一个可供观赏的景观,又是一个可供阅读的“文本”。文学景观越著名,其被赋予的意义越丰富,甚至被视为人类思想的一个记忆库,让后来的人不断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观照、审视和解读。
据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介绍,有人曾经整理过一个表格,历史上描写玄武湖、紫金山的诗歌,随便找找都有好几百首;到过栖霞山的古代文人诗人,也有好几百位。这些诗人既是读者,又是被读者。“他们读了南京,对于南京的历史文化有感觉,用诗歌这种形式表现出来,那么他们写出来的阅读体会,他们的诗歌作品又成为后来人们阅读南京的依据。”
重新认识南京城市文化起点“石头城”
如果要评选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景观”,清凉山-石头城当仁不让。此外,秦淮、台城、新亭、乌衣巷、凤凰台等地理符号也因为在进入诗词文本后,历经诗人反复吟咏,从而凝结了意蕴隽永的文学意象。在赵步阳看来,唐代刘禹锡最初在想象中写下《金陵五题·石头城》,不仅开创了对石头城这一地理意象咏写的典型范例,更营造了金陵地理空间符号与自然意象的经典组合模式,自此以后,“石头城更多地成为诗人文士游访怀古之地。”在他们笔下,石头城作为金陵的代指,诗人由眼前之景出发,从而联想起其历史。
自清末至民国,随着南京城市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学景观”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比如石头城,“民国的诗人、作家们几乎无人为其写下诗歌或散文。”据赵步阳研究发现,在清嘉庆十六年的《江宁府城图》,石头城还在其中,但到后来的《新测金陵省城全图》,石头城已不可寻见。他从马元烈的《首都名胜》和张恨水的《清凉古道》相关描述中才了解到,作为实体性文学景观的石头城遗址并未消失,只是因为其时清凉门堵塞不通,怀古的文人游客难以抵达。
作为南京城市文化起点的“石头城”,在诗人文士视线与笔下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一度在张爱玲笔下成为“荒凉残破的石阶”。直到年,在经过一年多的整治之后,人们才得以一窥鬼脸城的全貌。此后,南京著名学者薛冰在《清凉山史话》《南京城市史》等著作中对其都有相当篇幅的描述。
此后,随着南京城市发展,尤其是在南京从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时代”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的通途中,石头城这一经典“文学景观”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表示,它见证了南京在历史上充分利用通江达海的条件,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同时还是把古代海上丝路推向巅峰的长江城市。此外,随着清凉山崇正书院、清凉寺、扫叶楼等诸多景点的再次回归,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秦淮河”从触景感怀到富有现代意味
在时间的推移中,经典“文学景观”处于更迭当中,具有现代形式与现代意味的“文学景观”也正在出现。
作为近代史上较早对外开放的都市,南京不断涌现出新事物,包括现代工厂、学校、公共建筑、道路等。
赵步阳介绍说,中山陵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纪念性建筑,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在柳亚子、郭沫若,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笔下都曾出现过。在诸多诗文中,有的描述了中山陵的庄重典雅,有的提示了其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重要意义。此外,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等,则提示了鲁迅、周作人两位文学巨匠在南京求学时的一些历史遗存。
作为民国时期南京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景观”,浦口火车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父亲穿越铁轨、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笨拙身影,感动了后来的无数人。年,浦口火车站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浦口火车站正在改造当中,未来将实现“文旅+科技”融合,形成数字化文旅新业态。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在赵步阳看来,虽然勾连着同一个文学景观——秦淮河,但是,朱自清、俞平伯二人笔下的秦淮河迥异于唐代杜牧的触景感怀,其意象内涵已经被赋予了现代意味,发生了质的变化。朱自清是故地重游,文章里流露着对灯月交辉的十里秦淮热切的依恋之情;俞平伯是初次到访,其行文中有一种空灵而朦胧的意境。
如今,漫步东水关遗址公园的秦淮河边,朱自清、俞平伯身着长衫伫立于此,他们的塑像和他们曾为秦淮河所写下的那些梦幻和灯影,一起被后人仰望着。秦淮河的另一边,老门东已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时尚乐园,这里不但是老城街巷肌理保存得最完好、最能体现古都特色的地区,而且代表了南京的现在:网红打卡店、文博场馆、休闲体验地等让夫子庙充满了活力。
休闲“文学景观”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今天,南京的“文学景观”正向点线面结合全面发展,彰显着一个山水之城的魅力,并不断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当中。兰苑剧场、紫金山、明城墙等“文学景观”不断跻身文学之林。
年,随着传唱了年的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朝天宫的兰苑剧场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又一处文化地标,让无数年轻人拥趸。
随着夜晚来临,昆笛响起,幕布拉开,外面的喧嚣就此被隔绝开来。和兰苑剧场一起流传的有白先勇,有张继青,有单雯,还有专属于昆迷们的那种闲适。作家们都醉心于此,并在作品中一再书写其世俗与风雅的双面性。
作为一座颇具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文化高峰,紫金山见证着南京的古都文明,并以其秀美、壮观成为历代文人学者的精神寄居地。漫步在拥有丰富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紫金山山中,不但能邂逅树、阳光、山泉和林鸟,还能领略南京的历史沧桑和绵延不绝的文脉:山中分布着各类名胜古迹多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个;在纵向时间轴上有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三大板块;在横向的文化结构上,又包括了礼仪文化、陵寝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和休闲文化等,堪称“文化高山”和“中国文化名山”。在南京诗人朱朱眼里,紫金山就是一座在自然的庇护下留住了历史的小城,堪比比利时著名的文化名城布鲁日,“如果说布鲁日保存的是欧洲的中世纪,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标本,那么东郊则微缩了更多的朝代,以它的那些遗址乃至散落于草丛之间的残碑断碣,诱发着我们纷繁的追思。”
尽得南京山川之利的明城墙,由于在余年的时间河流里,城与人相伴而生,如影相随,在还城于民、走向申遗,以及不断融入市民生活的过程中,这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文学景观也正得到不断巩固和广泛传播。
南报融媒体记者王峰
视觉中国供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