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道:天下名山僧道多。但凡有名气的名山胜景,必有佛寺道观隐迹其中,只是过去的寺观规模不会像现在这样宏伟,最初都是从茅蓬开始,慢慢发展壮大。将寺观选择建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远离红尘惯闹,俗世人情是非干扰,利于息心禅修。二是多数志于出世的修行者,不愿受到政治干扰,从而过起自耕自养的禅修生活。历史上,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曾遭受过四次“法难”,很多修行者避乱隐居深山,其成就和影响招来无数追随者,其中尤以江西、湖南为最。过去佛门素有“不到江湖枉为僧“的说法,“走江湖“一词最初就是用来形容云游僧参访江西、湖南祖师的事。继佛教四大名山、道教五岳胜境以后,许多因佛道寺观因僧道卓锡弘化而显迹。如天台山国清寺、雪窦山雪窦寺、宝华山、云门山、栖霞山、牛头山、黄梅山、曹山、洞山、百丈山、黄龙山、杨岐山……名山古刹,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净土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早期佛教僧人是以托钵乞食为生,佛教东传中国后,因为风土人情的不同,这种习惯渐渐废止。有的僧人效仿修苦行头陀时,除了四海云游参访善知识,就是发心朝拜佛教名山了(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朝拜的形式根据自己发心来定,有的是三步一拜,有的则是一步一拜,还有的是走到名山境内才开始拜。
近代虚云和尚为报母恩,于清光绪八年()农历七月初一,自普陀山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同行的数人在到达扬州时,因为吃不了苦纷纷离去。到达台山境内时恰逢寒冬,在冰天雪地中不但乞食遭拒,就连寄宿檐下都被人驱赶,饥寒交迫中差一点失身丧命。
梦参和尚于年朝拜九华山时,上山途中遇到无数残疾人向过往香客乞讨,老和尚慈悲,以一钱一文钱念一声菩萨名号为诺,想为他们值一份善根。谁知道他们宁愿不要钱,也不愿念菩萨名号,众生业障深重,根性顽劣到如此地步,老和尚不由深深感慨真的是“名山底下无善人”呀!
其实,这种现象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寺院建在深山僻壤,周边原来并没有人家居住。遇到战乱和灾荒肆虐,逃难的人群纷纷来到寺院寻求救助。佛家向来慈悲为怀,每逢灾荒之年必开设粥棚,为逃难的人提供饮食方便。
社会与江湖从来就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是三教九流傍附的一棵大树。佛门的慈悲让那些逃难、流浪、无家可归的男男女女们看到了曙光,也让那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钻了空子,产生了滚雪球的效应。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人在解决了吃饭的后顾之忧以后,心里便有了想法。干脆就在邻近寺院的地方搭棚盖房,单身男女互相搭伙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有些人也会去恳荒耕种,当中有多数人在经年东奔西跑的过程中,染上了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私欲膨胀,只知道攫取,不懂得感恩。最可怕的这些人根本不会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道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残酷现实,让他(她)们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