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南京的山地名,首先要说明的是,其实按照地理学概念,南京只有一些海拔在米以上的低山,如钟山、老山、横山等;有不少“山”,只是海拔在米以下的丘陵,如覆舟山(今九华山)、清凉山、狮子山、幕府山、燕子矶、栖霞山、将军山、汤山、牛首山等;还有一些“山”,便是高度不大、顶部平缓、呈现条状的岗地,如雨花台、梅花山、鼓楼岗、五台山、冶山等。
南京的山,如此之多,几乎要占了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还是先从领头的钟山等名山说起吧。
钟山龙盘 南京的象征
钟山,犹似龙盘,成为南京的象征。有三个高峰,东西向列如笔架,主峰北高峰居中,最高峰海拔.9米,为南京市最高峰;第二峰居东,为小茅山;第三峰居西,为天堡山。钟山,古称金陵山,因2多年前楚威王在石头山(即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城而得名。汉代称钟山,因古时“风水先生”称此山为龙脉,王气所“钟”之处,即王气集中积聚的地方,故名钟山。三国东吴孙权为避曾祖孙钟之名讳,因东汉末年秣陵县尉蒋子文追逐盗贼,战死于此山,后又葬于此山,老百姓传说他死后成神,在此建蒋王庙,遂改名为蒋山。东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南下时,望见此山紫气氤氲,就称之紫金山,还有简称“金山”的。以科学眼光视之,钟山多紫红色的砂页岩,含云母矿物,经阳光照射,便有紫金色光芒; 亦有人认为山上曾栽种紫金楠木,故称紫金山。到了南朝,因钟山地处南京东北,曾名“北山”。明初,朱元璋建孝陵于此,一度称之为神烈山。南京人最喜欢叫的名称还是钟山和紫金山,似乎认为钟山是它的学名,而紫金山则是它的俗名,含有亲切意味的小名。
关于紫金山名字的来历,有两个版本的传说,都和紫茄子有关。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南京东郊这座大山原来没有名字,山上紫雾腾腾,山脚下住着菜农金老三老汉,他种的紫茄子特别有名。哪知一天夜里陡然一场大风雨竟把他的紫茄子全都打蔫了,只剩下一只乌黑发紫的小茄子在枯茎上晃荡。这只小茄子突然说起话来,告诉金老汉,昨晚风雨是山神派风婆去教训黑心的财主的,误毁了紫茄子。它是开山门的钥匙。今夜用它去开山门,山神赔老汉的损失。夜里,老汉用小茄子敲开了山门,看见里面全是金银财宝。山神随他拿,他只取走两筐紫茄子。回家后,遭到老太婆的责骂,怪他未拿值钱的东西。第二天夜里,老汉又去找山神拿了只金元宝。回家后,老太婆仍然嫌他拿得太少。几天后,老太婆自己偷偷地拿小茄子敲开山门走了进去。贪心的老太婆乘上金马车,只顾装满金元宝,却丢了山门钥匙小茄子,被关在山里,再也出不来。人们因为山肚里金银多,山顶上紫雾大,便叫它紫金山。
紫金山因为是龙脉,它的支脉西延至太平门外,就叫做“龙脖子”;再西伸至太平门内,隐然隆起,如圆釜,名叫龙广山,古称龙尾坡,今称富贵山。进城再西,叫九华山。九华山,因为山形犹如倒置的木船,初名覆舟山,美称龙舟山,亦名龙山。南朝刘宋元嘉年间,因北侧湖中发现黑龙,湖名改称“玄武”,山亦随之而称玄武山。因玄武湖曾名真武湖,此山也曾名真武山。后因山之南麓建有小九华寺,遂名小九华山,简称九华山。山上,今有玄奘寺、三藏塔。
九华山再西为鸡笼山,亦因山侧之玄武湖曾经有黑龙出现,也叫过龙山。之所以叫鸡笼山,是因为山势浑圆,形如鸡笼。南朝齐武帝经常到钟山去射野鸡,每次清晨途经此处,就听到鸡叫的声音,这一带土坝所在又叫鸡鸣埭。明朝初年,山上设钦天监观象台,称山为钦天山。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中鸡笼山麓,建造国子监,又嫌鸡笼山名不好,便改名鸡鸣,激励国子监监生“晨兴勤苦”。清朝初年,在山上重建北极阁,老百姓干脆就叫此山为北极阁了。山顶有气象台,东麓有鸡鸣寺。
石城虎踞 南京城西的山
南京城西面最有代表性的山,当然是与钟山对峙的犹似虎踞的石城山,即清凉山。清凉山,古代长江西移之前,山临江滨。旧志记载,山环七里一百步,缘大江,南抵秦淮口,为军事重镇。今志记载,海拔63.7米。山名变换较多,初名石头山。相传古代有一游客,从江北来,一路上见山不见石,到了这里才看到石头构成的山,便称之为石头山,又名石首山。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年),楚威王灭越,在此置金陵邑,即石头城,山又有石城山的名称。南唐时,将在幕府山的清凉寺移此,山始名清凉山。
清凉山的历史可以分为两段,形象亦随之而变,截然不同。在长江缠绕山麓而过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清凉山作为险关要隘,都是南京的英勇卫士。自东晋在此建都,便成为军事重镇。南京城区建置之始,是置金陵邑,在山上筑石头城,始于此。南京得名金陵,亦始于此。南京被誉为“虎踞龙盘”,还是始于此。由于地形险要,古代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要战事。长江西移之后,清凉山也就脱下了战袍,脱胎换骨,成了翩翩文士。众多学者文人在此地区营造园墅,如清代文史学者丁雄飞的别墅心太平庵,思想家、史学家魏源的别墅小卷阿,学者薛时雨的园墅薛庐等;众多文人在此聚会、吟咏,产生了众多佳作。唐代诗仙李白的《金陵歌送别范宣》:“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长江半绕的清凉山犹如古代功勋卓著的战神,诗人既赞美它昔日的辉煌,又伤心它的颓然倒下,散成寒灰。宋代雅客林逋的《翠微亭》则描摹出清凉山秀美的一面:“亭在江干寺,清凉更翠微。秋阶响松子,雨壁上苔衣。绝境长难得,浮生不拟归。旅怀何处是,西崦又斜晖。”虽然是秋季的雨后黄昏,美丽的清凉山还是令林逋连家乡西湖也不想回去了。
狮子山 朱元璋亲赐山名
再北为狮子山。狮子山,周回12里,海拔77米。据传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来江南时,见此山岗岭绵延,远接石头山,不禁惊叹:“真江上之关塞!”就把它比作北地的卢龙山,即今河北省长城线上的卢龙塞,因而此山古称卢龙山。狮子山,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定下的名称。元朝末年,朱元璋曾在山下江中大败兵力强于自己数倍的陈友谅水师。称帝后,洪武七年(),朱元璋再次登临卢龙山,越加意气风发,不禁百感交集,在他的眼中,卢龙山与其说蜿蜒如龙,不如说更像威武雄壮的狻猊(即狮子,亦说为传说中的神兽),于是,赐名狮子山。此山西临大江,自古为扼守南京的天然屏障。宋朝,这里还驻扎着水军。南宋绍兴三十年(),大臣虞允文在采石矶大破金兵之后,回归南京,曾系舟江岸,三宿于狮子山余脉岩下,宋人题名为三宿岩。(吴福林)
来源:金陵晚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