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酊治白癜风效果好不好 https://m.39.net/pf/a_4603802.html
小城故事多,山村里的故事也不少。距离烟台栖霞十八盘公路不远的上庄头村,就是一个挺有故事的山村。实际上,我们此前已经介绍好几次这个村庄,一次是介绍村里的姓氏(冯氏),一次是介绍村里的风景。而这次的故事,既与这里的姓氏有关,也算是当地的一道风景,那就是村里的过道和槐树。过道和槐树,在很多胶东农村都可以见到,本来不足为奇。但如果在它们之前分别加上一个“老”的定语,或许就能吸引一些朋友的注意。而如果老过道和老槐树还连在一起的话,那就更算得上是一个看点了。在上庄头村,就有这样的看点。村庄保留一条传承数代人的老过道,还有一棵见证数代人传承的老槐树,它们两个的历史,都有数百年之久。此前提到,上庄头村是一个冯姓人建立和聚居的村落。大概在清康熙年间,冯姓先祖从南边的崮山村向北迁徙,在大山深处,建立了上庄头村。冯姓先祖之所以选择这个只有一条大路通向外界的地方建村,很有可能是为了躲避明末清初的战乱。或许是因为受到了祖先思维的影响,冯姓人逐渐发展壮大之后,仍然秉持“安全第一”的理念,大量采用过道的方式,构筑家族住宅。如今上庄头村保留下来的这条老过道,由三道门组成。从外往里看,纵深感相当强。而听村里的老人说,在过去,其实还要更深一些。这是过道的第二道门。可以看出,建筑都是以石块为基础,边上用砖砌起来,里面的墙体则主要是泥坯,用料还是比较朴素。这是过道的第三道门。在门与门之间,通常是左右对称的两个院落,每个院落住着一户人家。过道门内的顶棚,以及旁边的小屋通常是用来作为储藏间。在古代,到了夜间,过道两头的门关闭,阻止外人进入,而内部的院落之间走动,不受影响。而假设遇到小股土匪的话,过道内的大家族还可以组织男丁,进行防卫。因此,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建筑结构,适合大家族聚居。上庄头村的这个老过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老人也说不上来。笔者曾听闻一位村民介绍,村里虽然都姓冯,但他们那支人与过道里的这支人的血缘比较疏远,已经出了五服。以此推断,过道应该传承了六七代以上,估计至少有年的历史。过道虽然很有底蕴,但与位于南面门口的槐树相比,却要逊色不少。上庄头为清初建村,相传建村时,这棵槐树就屹立在此,这样算起来,差不多有四百年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槐树上了年纪之后,大多会中空,而上庄头的这棵老槐树枝繁叶茂,树干有三抱多粗,并无衰势。西方谚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村庄也是如此。回想历史,大山里的上庄头村,有可能就是以槐树和过道为起点,在数百年间,经过十多代人的繁衍,才逐渐发展到多户的规模。而如今,大槐树的周围,已经开始有不少空的房子,这难道是一种循环么?思之颇令人感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4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