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3日早晨7点,唐生智一行人疲惫不堪地到了扬州,可是扑了空,顾祝同已带着部队转移到临淮关。
还不错,他心里还想着深陷敌围的唐司令长官,临行前专门留下了六辆汽车,唐生智心里暗自庆幸,一行数百人这才坐上汽车直奔滁州。
南京城内,自12月12日下午五点下达撤退命令后,各部队指挥官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只想着怎样赶紧脱身。
有的人回到指挥部,一传达完撤退命令,也顾不上组织部队撤退,丢下成千上万的官兵,自己先跑了。
第88师师长孙元良开完会,压根就没回指挥部传达撤退命令,拔腿就溜了。
撤退命令上明文规定,各部队分头突围,并且规定了每个部队的突围方向和集结地域。
建成制的部队,从正面突围,只要不陷入日军重围,脱身并不难,但是只有第66军和第83军两支部队遵照命令执行。
第66军两个师从紫金山北麓趁天黑以后向南突围,将士们机智地寻找日军兵力的薄弱地带,从日军包围圈的间隙冲了出去。
他们把机枪集中在队前,一路冲杀,且战且走,而日军急于杀进南京城,也不愿意在这些突围的部队身上费力。
部队经马厂机场东侧、淳化镇、句容、溧阳,杀出一条血路,安全到达皖南宁国。
第83军当夜由栖霞山附近突围,也取得成功。
执行命令突围的这两支部队,都死里逃生,而拒不听命的大批部队却钻进了死胡同。
其他各部都认为逃往江北才是生路,就都不顾命令,纷纷拥向东边,夺路而逃。
战争前的南京下关码头
从中山北路到挹江门,沿路挤满了争相逃命的各路兵马和老百姓,车辆、装备和人马相互拥挤践踏,一纸撤退命令,就像一阵狂风似的把十万大军吹得七零八落,魂魂飞魄散。
人们蜂拥着冲到通向下关的挹江门,这是从城里通向江边码头的唯一通道。
近水楼台的第36师宋希濂部,用汽船拖着木船把第一批人马运到了江北,当船回到南岸后,岸边急于求渡的人们,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蜂拥上船,第36师被冲乱。
到13日8点,整个36师只有多人渡过了江,半数以上的人马被困在了南岸。
第87师副师长兼旅旅长陈颐鼎根本就没有接到司令长官下达的撤退命令。
到12月12日下午,旅就与师部中断了联系,中山门正面日军阵地上一片沉寂,只听到雨花台、中华门一带枪炮声激烈,紫金山大火烧红了半山,枪声却逐渐稀疏下来。
陈颐鼎觉得有点不对劲,就对副旅长孙天放说:
“咱们一点外面的情况也不知道,跟师部也联系不上,是不是找附近的教导总队马威龙旅问问情况?”
于是,孙天放派联络参谋刘平去马威龙指挥所,一会儿,刘平回来了。
“情况怎么样?”陈颐鼎急切地问。
“广东部队第83军已整队出了太平门,向东北方向去了,马威龙旅长也正在向左侧靠去。”
“他们到哪里去?”
“他们拒不答复,中山门到光华门一段城墙上已经没有一个兵。”
陈颐鼎和孙天放面面相觑,坠入五里雾中,过了好长时间,陈颐鼎对孙天放说:
“天放,你带上一些人,亲自到左翼铁路附近观察一下吧,了解了情况好下决心。”
孙天放去了许久,直到13日零时才转了回来,他满面惊惶,强压着悲痛,对陈颐鼎说到:“南京失守了!”
这声音似晴天霹雳,把陈颐鼎从头打到脚,部队现在是进退不得,右侧有溜冰场高地的敌人封锁着向光华门的去路,正面跟敌人对峙着,背后是护城河,唯一的退路就是向下关撤退。
陈颐鼎大声宣布:“团第三营占领苜蓿园到中山陵一线掩护,其余部队向下关撤退!”
旅在夜色中从中山门出发,沿中山门通往太平门和玄武湖东侧通和平门的公路,往下关撤退。
从12月13日凌晨3点,部队以急行军速度到了下关,只见无数的人群像没头苍蝇一样在江边乱窜。
这儿见不到船的影子,一心只顾逃命的人们,也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能漂浮的东西就行,江面上漂满了抱着木板、澡盆、门板甚至粪桶的人,还有数不清的落水者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伸手高声呼救。
部队从这里集体渡江也不可能了,士兵们一看这情景,也顾不上等长官的命令,一哄而散,各自逃生。
有的忙着争抢漂浮工具,性急的干脆跳进江里,向对岸泅渡,还有的奔向城内难民区躲藏去了。
卫士们挟着陈颐鼎跑到江边,不知从哪儿找来一块两丈长的大木板。
陈颐鼎一看这木板绝对载不了身边的这些人,与其落到江中淹死,或被日军生浮,倒不如自己死个痛快。
他拔出手枪,被眼疾手快的卫士夺下,不容分说地把他架上木板,大家一同登上去,飘了不到五六十米,木板眼看着就往下沉,这些患难与共的弟兄知道木板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为了旅长的安全,几名卫士扑通扑通跳到江里,谁知这一跳把木板蹬歪了,把陈颐鼎抛到水里,他挣扎着浮出水面。
从上游开下来的日军兵舰不断地向江面发射曳光弹,并对着水面上逃生的人群扫射,浮在江面上的人们,在曳光弹的照耀下无处藏身,被军舰撞死、子弹打死、和被水淹死的不计其数。
一只浮排救了陈颐鼎的命。
战争后的南京下关码头横尸遍野
抗日烽火
作者简介
自小喜欢文字,小学生时,作文已常做范文。文青时期,多篇文章获奖。风雨几十年,爱好未改,喜读文史,坚持写作,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