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首慷慨高昂的《别董大》让我们认识了唐代诗人高适。而奠定他盛唐边塞派代表诗人地位的,则是写于商丘的那首荡气回肠的《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后人将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高适仅次于杜甫、李白,《后唐书高适传》中谓:“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一生和商丘情缘颇深,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人物》载其为“流寓”于此的商丘人。高适本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但据刘开扬《高适年谱》考证,他从21岁到50岁这30年间,除几次出游外,基本上是在宋州宋城(今商丘市睢阳区)度过的,并在此与李白、杜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写下与睢阳有关的诗篇69首之多。
高适是唐代诗人中政治地位较高的一个,初时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出仕任官只是诗人晚年的事,在此之前其状况是幼年丧父,少时家贫,早年旅居岭南,后辗转北归,长期流寓在宋州,过着清贫自耕的渔樵生活,“我本渔樵孟诸野”,是很不得志的。直到46岁,他的人生才发生了转折。安史之乱前夕离开商丘,结束了他30年的客居生活。
客居宋城: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
年少时的高适是踌躇满志的,在唐玄宗开元七年(年)他20岁时步入京城长安,幻想着取得一官半职,然而却名落孙山。这对于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他打击是巨大的,于是他满怀失意远离京城来到被称为“文雅”之地的宋州宋城定居下来,这一年他21岁。周勋初《高适年谱》载:“20岁左右至50岁之间,则在商丘安家。中间数次客游,后仍回宋中居住,且出仕之时亦在睢阳郡也。”
高适在自己的诗中,对他在商丘的生活也有较为清楚的反映,其《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云:“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别韦参军》云:“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酬庞十兵曹》又云:“托身从畎亩,浪迹初自得,雨泽感天时,耕耘忘帝力。”诗中描述了他曾在宋州的漆园、卢门、兔苑、雁池等地点从事农业劳动、采樵、垂钓等。从诗的内容看,他当时在孟诸泽附近有地,而居住则在宋城南门附近。在《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一诗中,他言及自己“年过四十尚躬耕”,说自己如今受职封丘尉(任职不到一年他即辞职返家),始得“辞渔樵”,“荷圣明”,不复见“犁牛钓竿”。
此间,高适在商丘的生活境况如何呢?可谓是清贫困苦,非常艰难。《旧唐书高适传》载:“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他曾自云“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酬裴秀才》),“行子迎霜未授衣”(《九月九日酬颜少府》),甚至有时为了维持生活,还不得不接受朋友的赒济,他曾感激韦参军“未尝一日辞家贫”(《别韦参军》),不惜资费,慷慨相助。即使如此,高适仍苦中寻乐,有耕耘、渔樵的惬意,还经常读书、写诗、交游。
畅游梁园: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
天宝三年(年)秋,李白、杜甫从洛阳赶至宋州,高适陪同他们尽情地游览了梁园留下的胜迹,借酒赋诗,很是惬意。他们先后到了平台、兔苑、雁池、修竹园、清冷台、孟诸泽,一直东至芒砀山的名胜古迹。每到一处,他们看到这些昔日闻名天下的苑囿建筑,有的已成残垣断壁,有的仅剩高土台地,梁孝王的雄风没有了,这一切都使高适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宋中十首》。李、杜与高适在商丘交游了两个月,因杜甫回洛阳巩县为祖母奔丧,三人便在商丘分离。这段日子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以至于多年以后,三人还通信互赠诗篇,重叙友情,永远难忘。
高适长期客居商丘,梁园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其《奉酬睢阳李太守》诗中提及多处梁园遗迹:“梁国歌来晚,徐方怨不留。孝王馀井径,微子故田畴。猿岩飞雨雪,兔苑落梧楸。”《宋中十首》云:“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高适亲临梁园,登临高台,怀古伤今。其《酬庞十兵曹》云:“梁城多古意,携手共凄恻。怀贤想邹枚,登高思荆棘。”高适与友人携手游梁园,缅怀起邹阳、枚乘等人与梁孝王君臣之间诗酒高会的生活,陡然生起无限悲意,有深沉悲凉的怀才不遇及身世之感。
高适喜欢交游,有任侠风,他在宋州也曾与韦参军、李太守等中下层官吏及士人往来。在《别韦参军》一诗中,他向朋友诉说了自己西游长安失意归来的痛苦感受。在《别孙新》中,曾深深地叹息“帝乡那可忘,旅馆日堪愁。谁念无知己,年年睢水流。”再如《卢门赠别晋三处士》:“有人家住清河源,渡河问我游梁园。”《送薛据之宋州》:“我生早孤贱,沦落居此州。风土至今忆,山河皆昔游。”《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长路出雷泽,浮云归孟诸。今日逢明圣,吾为陶隐居。”他的《田家春望》描写宋州美景中也夹杂着悲凉:“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商丘》:“商丘试一望,隐隐带秋天。干戈悲昔事,墟落对穷年。”
情缘古泽: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
高适与李白、杜甫还游猎了孟诸泽。对于这个古泽,高适是有感情的,他在诗中称“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封丘作》),以孟诸大泽的渔夫樵子自居,这里也是他打渔、砍柴、垂钓的主要活动地。高适为什么多在孟诸泽附近活动?其诗《奉酬睢阳李太守》云:“地是蒙庄宅,城遗阏伯丘。”加之他“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还有李颀《赠别高三十五》:“寄迹栖霞山,蓬头睢水湄。”这就说明他的耕地在蒙地的漆园附近,而住宅则在宋城南门一带。
在高适的其他诗作中,他也多次提到孟诸泽,如《宋中十首》:“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平台夜遇李景参有别》:“孟诸薄暮凉风起,归客相逢渡睢水。”《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长路出雷泽,浮云归孟诸。”后人多将高适与孟诸泽联系在一起,如宋代苏轼《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诗云:“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明代虞城人胡琏器《孟诸春游》诗云:“孟诸波暖弄清幽,一曲满回快客游。柳线摇金穿晓日,荷钱掷水戏春鸥。谁将古木填沧海?却向湄台问古湫。遥忆渔樵泽畔者,悠然远韵动林丘。”
高适在商丘生活贫困,并没有磨灭他积极的进取之心。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高适传》:“适尚气节,遭时多艰以功名自计。”他始终没有忘记寻找仕进的机会。正因为他有着强烈的用世思想,不懈地追求,所以天宝八年(年),他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登第,终于被任为封丘县尉,离开了宋州,从此踏上了仕途。后来他官运亨通,曾经担任过多地节度使、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等重要官职,封渤海县侯,成了盛唐诗人中最为显达的一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商丘这片热土培养了高适,高适也为商丘诗坛增添了辉煌。
作者简介
马学庆,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宁陵县商务局局长,宁陵县史志办主任。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商丘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商丘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专著有《范仲淹与商丘》《古宋七子》《殷宋五泽》《寻踪梁园》《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等10余部。
完
总策划:刘少杰
统筹:江涛
原标题:《殷商之源文化沙龙|《殷宋五泽》14高适渔樵孟诸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