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陈独秀同志曾经在《国民党四字经》中这样形容——“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之后,这句话也被毛主席多次引用,使之越来越被后世所熟知。
事实上,国民党自从成立之初就派系林立,是孙中山先生凭借个人威望整合各种势力才形成的组织。之后,经过了汪精卫和蒋介石等人的不断改组和整合,其中的派系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党内和军内都更加的复杂。
国民党军队可以划分为地方系和中央系,相互之间始终存在着芥蒂。地方系就是根植于各个地区的新旧军阀们,比如桂系的李宗仁、晋系的阎锡山、西北系的冯玉祥和滇系的龙云等;而中央系自然就是以蒋介石为首的“黄埔系”,具体又分为陈诚系、何应钦系、胡宗南系和汤恩伯系等。
其中,陈诚系是国民党中央系内成立最早和实力最强的一支,由于以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为核心扩建,因“十一”可以拼成“土”,因“十八”可以拼成“木”,故而也称为“土木系”。下属的将领主要有罗卓英、郭忏、黄维、周至柔和李树正等人。
今天,文史不假为您讲述陈诚及其“土木系”的历史,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最被蒋介石宠信的心腹爱将,又是如何最终遭到蒋介石抛弃的?
为了抵制原文抄袭的现象,笔者只能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标识,实属是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陈诚(年1月——年3月),字辞修,浙江省丽水青田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他既属于“浙江系”,又属于“黄埔系”,深得蒋介石的信任,素有“小委员长”之称,历任十一师师长、十八军军长、远征军司令、军政部长、参谋总长、台湾省政府主席和台湾“行政院长”等职。
年,陈诚在家庭包办下迎娶了当地的望族吴家小姐吴舜莲为妻。但是,他却从来都没有喜欢过这位原配,婚后不久就匆匆离家了。
年,陈诚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进入浙江第2师第6团担任少尉排长。之后,他跟随邓演达到广东参加革命,专门负责警卫大元帅府以拱卫孙中山的安全,作战受伤后就到了肇庆疗伤。
年1月,在“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旗帜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开始。在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陆军军官学校于同年6月16日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正式成立,俗称“黄埔军校”。
邓演达经由邓演达推荐,陈诚进入黄埔军校并且担任了炮兵科的教官,直到父亲病逝后才匆匆返回了家中。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吴舜莲满腔怨言,甚至以自杀相逼也没有使得他回心转意,二人的婚姻更加名存实亡。
陈诚虽然胸怀大志渴望出人头地,可由于智力和体能都不突出,在人才济济的黄埔军校显得并不突出。直到某日,他的人生才在机缘巧合下出现了重大的转机。
某日夜,陈诚在宿舍内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索性拿出一本讲述三民主义的教材进行翻阅。恰巧,校长蒋介石正好夜巡到此处,偶然撞见他正在“挑灯夜读”,而且还是来自浙江的小老乡,遂开始将其纳入了视野。
年初,假意支持革命的广东军阀陈炯明发动叛乱,自任“救粤军司令”进犯广州国民政府。国民党立即安排黄埔学生军迎敌,陈诚作为炮兵营的连长被编入了教导一团作战,协同许崇智组成了右路军进行第一次东征。
在棉湖战役中,东征军遭遇了最严峻的危机。陈诚临危不惧,充分发挥炮兵的优势一举就扭转了战况,得到了时任教导一团团长何应钦的认可。不过,陈、何二人仅有这一次“和谐时刻”,之后基本上终生为敌。
陈炯明年9月,陈炯明残部趁黄埔学生军回师广州之际,再次发动叛乱并且重新占据了潮汕地区。与此同时,盘踞在广东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也在蠢蠢欲动,企图与陈炯明配合共同出击广州。
很快,广州国民政府再次下令,继续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发起了第二次东征。在攻击惠州城时,东征军被陈炯明构筑的坚固工事所阻,始终都无法攻破城池。
陈诚再一次展现高光时刻,他不惧牺牲率兵前出阵地,在摧毁敌军的坚固工事后掩护主力部队攻克了惠州城。之后,东征军又先后攻占了五华、兴宁和梅县等地,一直打到了闽边的永定一带,取得了第二次东征的胜利,为国民政府奠定了可靠的后方基地。
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就是否继续坚持“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政策而陷入争执。这种分歧,直接动摇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黄埔军校中也逐渐蔓延开来,极大地影响了青年学生。
在黄埔军校内,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联合成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主张继续中山先生的遗志,继续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进行革命;而国民党右派却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主张结束国共合作的局面,改由国民党一党进行民主革命。
为了进一步得到“蒋校长”的青睐,陈诚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孙文主义学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迅速倒向了国民党右派。
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开始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并且自行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年7月15日,汪精卫也在武汉宣布清共,标志着国共合作彻底终结。
期间,陈诚作为蒋介石的忠实拥护者而迅速崛起,被任命为第一军第二十一师的师长。不过,由于他能力一般而又升迁过快,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声和反对声。
年8月12日,蒋介石在外部受到武汉方面的征讨,在内部又受到桂系和何应钦等人的掣肘,被迫辞去北伐军总司令的职务下野。借此良机,北洋军阀孙传芳趁机南下渡过长江,迅速占领了南京外围的栖霞山和龙潭等要点,导致革命形势十万火急。
意识到事态万分的危机,桂系的白崇禧火速调集部队驰援南京,打响了北伐期间最为激烈的龙潭战役。期间,陈诚因为胃病发作而难以作战,只得用轿子抬着进行军事指挥,导致部队节节败退。
就这样,何应钦开始借题发挥,大肆抨击陈诚指挥不当,还以“坐轿上阵,成何体统”为由将其就地免职。
暂时赋闲的陈诚并没有闲着,开始和一个名叫陈德懿的女大学生进行交往。不久后,他向待在老家的原配妻子吴舜莲提出离婚,可却遭到了大舅哥吴子漪的强烈反对。他大声痛斥陈诚忘恩负义和停妻再娶:
家父头白,舍妹惨遇,见者涕泣,闻者酸心,上天入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杀父之事可为,杀妹之事可为,天下何事不可为,陈做陈官,我讨我饭。
为了顾及自己的声誉,陈诚只得暂时作罢,但还是请出孙潜贞帮忙进行斡旋。最终,吴家才勉强同意“加娶”,但吴舜莲仍为原配发妻。他无奈立下了一份字据:
莲允加娶,永不变渝此心;如陈遗弃莲,特立“不离婚字”一纸。
蒋介石下野期间,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更加疯狂,他终于在年1月成功复出,重新担任了北伐军总司令一职。紧接着,又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
随着蒋介石的强势复出,陈诚的机会终于来了。年7月,他被任命为第十一师的中将副师长,该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更是成名最早、实力最强和名将最多的一支部队。
上任之后,陈诚立即开始对部队进行大力整肃,一面严明军纪军规,一面又加强训练。这下,搞得师长曹万顺非常不满,但他深知对方是蒋介石的嫡系,因而只好选择暗中隐忍。
曹万顺没有上过正规的军校,早年曾投靠于闽军,后来才率部归顺了国民党。因此,他不属于国民党内的哪个派系,能做到师长全靠实打实的战功,并无多少根基和背景。
面对陈诚的目中无人和越俎代庖,曹万顺终于还是与之决裂了,甚至差点儿发生了火并事件。之后,蒋介石出面进行“公正调解”,顺势将他调到了新编第一师担任师长,而把精锐第十一师则正式交给了陈诚执掌。
谭祥是国民党军政元老谭延闿的三女儿,比陈诚小8岁,毕业于上海圣玛莉亚女子学校,还出国赴美留学,更是宋美龄的干女儿。在蒋、宋二人的介绍下,陈诚和谭祥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还在南京举行了订婚仪式。
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联合对抗蒋介石,双方陈兵百万大打出手,史称“中原大战”。在中原大战中,陈诚率领第十一师四处作战,因为屡屡立功而得到了嘉奖,越来越被蒋介石所器重。
中原大战的胜利,彻底奠定了蒋介石在新军阀中的地位。随着水涨船高,陈诚的第十一师也被扩编为第十八军,陈师长也变成了陈军长。
年4月和年7月,蒋介石连续两次“围剿”红军,第十八军也被调往江西参战。期间,陈诚的部队被得到了重点保护,并没有真正遭遇过红军的主力,自身实力不降反增。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很快占领了东北地区。不过,由于尚未做好全面侵华的准备,只好暂时停止了对关内的进攻。战事稍缓后,陈诚和谭祥决定在年元旦举行婚礼,但谭家却提出要他必须彻底结束第一次的婚姻。
陈诚虽然之前写下过“不离婚”的保证,但考虑到谭祥是新式女子,还是宋美龄的干女儿,让她成为“加娶”的对象确实有些不妥。经过再三再四的努力,吴舜莲在提出“生前继续住在陈家”和“死后葬入陈家祖坟”的要求后,终于同意协议离婚。
对此,谭祥并不完全满意,因为她认为吴舜莲还住在陈家多有不妥。但是,考虑到蒋介石和原配妻子毛福梅离婚时也只是“离婚不离家”,她也只得作罢了。
年元旦,陈诚和谭祥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结婚仪式。至此,他和蒋介石在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又多了一层翁婿关系,越来越被视为心腹和嫡系。
在第四次“围剿”红军时,陈诚被任命为中路军总指挥,担负起主要作战任务。不过,他在这次“围剿”时却被打出了原形,彻底领教了红军的厉害。
在黄陂战役中,陈诚第十八军的五十二师和五十九师被成建制的消灭,就连两个师长李明和陈时骥也被俘虏。而在接下来的草台岗战役中,第十八军最精锐的十一师也被伏击,只有部分兵力侥幸突围成功。
这两次惨痛的失败,搞得陈诚颜面尽失,而且很快就有人落井下石。作为多年的死敌,何应钦和顾祝同等人自然不会错失这次机会,纷纷要求蒋介石严惩并且撤销第十八军的番号。
为了平息众怒,也为了替第四次“围剿”失利寻找替罪羊,蒋介石只得下令将陈诚撤职。不过,他并没有撤销十八军的番号,只是改由陈诚推荐的罗卓英接任第十八军军长一职。说白了,陈诚还间接掌控着十八军。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原本应该“挨板子”的十八军却“吃小灶”,利用重建的契机全部换装了德械装备。到了年底,该部队已经扩编为八个师,具备了集团军的规模,成为当时国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
借助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机会,陈诚终于趁机复出了。由于王明、博古执行了错误的左倾路线,导致红军陷入苦战并且死伤惨重,只得被迫开始战略转移离开了中央苏区。
面对日本的步步侵略,蒋介石却依然固执地坚持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对红军围追堵截。在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他又亲自兼任了西北“剿总”司令,任命张学良出任副总司令并全权负责与红军作战。
不过,张学良实在不愿意背负着“国仇”和“家恨”却去打内战,因而尽量避免与红军交战,使得蒋介石悖然大怒。年12月初,他亲率陈诚和蒋鼎文等人抵达西安督战,竟然遭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扣留。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之后,陈诚被委任为军政部次长,在他的直接关照下,第十八军被扩编为第十八军、第五十四军、第七十九军、第八十七军、第九十四军和第九十九军,“土木系”军事集团也正式形成。
面对日军的一再挑衅,陈诚开始不再幻想避免战争。他大胆提出:
与其不战而亡,孰若战而图存。
通过对局势的研究和战场的分析,陈诚还提出牵制日军主力的战略构想,即“使敌自东而西,不使敌由北而南”。这一构想与蒋百里的主张如出一辙,立即引起了蒋介石的高度重视并且最终被采纳。
年8月13日,以中国军队对日本驻上海虹口基地发起进攻为标志,淞沪会战正式打响。随后,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发表了著名的《自卫抗战声明书》,其中这样提到: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以抵抗暴力。
当时,陈诚负责上海的江防指挥。但是,由于悬殊的武器装备和兵员质量,更由于片面防御的思想,未能有效阻止日军在吴淞口等地的登陆,致使国军被迫全线撤退。截止年11月12日夜,随着上海市区的全部陷落,惨烈的淞沪会战就此结束了。
淞沪会战后,陈诚又先后参与了“武汉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南昌会战”、“鄂西会战”等大型战役。可惜,每次战役都损兵折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纷纷诟病。
整个抗战时期,陈诚本人虽然积极参战但却负多胜少,战绩实在不光彩。但是,以他为首的“土木系”军事集团却不断壮大,已经发展到了十个军的规模。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决定接受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准备效仿美国改革本国军制。之后,国民政府撤销了国防最高军事委员会,转而建立了国防部,由桂系将领白崇禧担任首位国防部长。
其实,蒋介石最心仪的国防部长人选应该是陈诚。只不过,他在抗战时期的确鲜有作为,故而遭到了极大的阻力,被任命为参谋部总长。
于是,可笑的一幕出现了,白崇禧虽然就任国防部长,但却是有名无实。因为,国防部下辖有参谋总部,而参谋总长陈诚却直接统领陆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空军司令部和联勤司令部。
在日本投降之初,东北的局势非常复杂,也非常混乱,因为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各种武装力量并且都没有编制。按照主政东北的杜聿明构想,希望国府可以收编这些武装力量,此议也得到了国防部长白崇禧的赞成。
不过,作为参谋总长的陈诚却极力反对,他认为国家的军队数量超出了财政负担,实在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收编和供养这些杂乱的武装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置之不理,任由其自生自灭。
面对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的争论,蒋介石旗帜鲜明地支持了自己的心腹陈诚,使得白崇禧大为光火。
为了继续积蓄力量,陈诚又一次盯上了东北地区。年8月,他成功接替熊式辉出任了东北行辕的主任,真正成为了一方大员。
不过,由于任人唯亲和排斥异己,被蒋介石寄予无限厚望的陈诚却在东北一败涂地,使得攻守之势出现了易边。此后,国民党军队逐渐丧失了主动权,被迫转移到了大城市进行防御。
为了避免遭到追责,陈诚只好以治病为由辞职,将东北的烂摊子交给了卫立煌。而受到东北局势的影响,担任北平行辕主任的李宗仁担心华北不保,只好放着实权在握的行辕主任不当却硬要违逆蒋介石的意愿去竞选副总统。
年10月,陈诚奉蒋介石之命前往台湾,之后出任了台湾省政府主席。看来,蒋介石也意识到战场形势一落千丈,开始安排自己人积极经营和固守这最后的阵地。
年1月21日,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三大战役中已经损失殆尽,再也无力应对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一再逼迫。无奈之下,他只得召开国民党中常会临时会议宣布引咎辞职:
战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达到,人民之涂炭曷其有极,因决定身先引退,以冀弭战销兵,解人民倒悬于万一。
陈诚到任台湾后,立即开始进行大力整顿,除了加强军事和特务力量外,还实施了“三七五减租”的土地改革,希望借此稳定社会秩序。此举,极大地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和赞同。
随着解放军的高歌猛进,蒋介石只好退守西南地区。而到了年12月10日,他在面临重庆失守和成都被围的情况下,只得仓皇从成都凤凰机场乘机逃亡到了台湾。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省后,陈诚昔日的那些个政敌们,比如何应钦、白崇禧、顾祝同和汤恩伯等人都纷纷被蒋介石弃用。唯独,他依然深受蒋介石的信任,还继续被委以重任。
年3月1日,蒋介石自行宣布复行总统职权,之后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任职期间,他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都有不错的表现,极大地稳定了国民党在台湾初期的统治,甚至在民众中被称为“陈诚伯”。
年3月,蒋介石成功连任“总统”,而陈诚也当选为“副总统”,个人的声望和威势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为了延续蒋家的统治,蒋介石开始有意扶持儿子蒋经国的势力,同意由其建立“救国团”。对此,向来言听计从的陈诚却第一次表示了反对意见,认为此举会造成国民党的分裂,会影响到台湾的民主政治。
从此开始,陈诚与蒋经国的关系开始交恶,两人在很多方面的意见都大相径庭。不过,蒋介石依然还对他保持着足够的信任。
年6月底,蒋介石宣布改组内阁,提名由“副总统”陈诚兼任行政院长。可是,两人在内阁的成员名单上却发生了激烈的分歧,这是陈诚第一次与蒋介石产生重大矛盾。据《蒋中正日记揭秘》记载:
辞修不分敌我,已失党性,殊为可叹。
原来,长期担任“副总统”的陈诚考虑到年将是总统的换届期,按照民国宪法之规定,蒋介石已经不能再次寻求连任。而那时,蒋经国的资历和实力都依然无法挑战那个宝座。
陈诚暗中揣测,蒋介石极有可能会先让自己继任一届总统,之后再传回到蒋经国的手中。不过,他的如意盘算落空了,因为蒋介石完全没有放权的打算,还对陈诚的“痴心妄想”极为不满。据《蒋中正日记揭秘》记载:
辞修手段、言行和风度都毫无改正,实令人灰心。
在陈诚的暗中支持或者默许下,台湾的各界人士都纷纷劝说蒋介石尊重宪法,不要试图通过强行修宪来完成第三个任期。其中,尤其以胡适等文化界人士最为卖力,引得蒋氏父子甚为恼火。据《蒋中正日记揭秘》记载:
胡适要我即作不连任声明,余谓其以何资格言此?若无我党与政府在台行使职权,则不知彼将在何处流亡矣。胡适无耻,殊为可笑。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蒋介石或明或暗地敲打了陈诚。之后,他又搬出了中华民国宪法的“附属条款”即《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之规定进行了相关解释:
戡乱时期总统可以连选连任,不受第四十七条的限制。
在谋求总统之位的希望破灭后,陈诚逐渐变得心灰意冷,也看淡了权力争夺和尔虞我诈。而且,他也遭到了蒋氏父子的无情猜忌和打压,只得以身体原因提出了辞职。
不过,为了继续粉饰民主和太平,蒋介石却只准陈诚长期请假,不准他辞去“副总统”之职。就这样,陈诚晚年郁郁不舒,长期在家中“养病”,在年3月病逝于台北,享年只有68岁。
陈诚过世后,蒋介石表现得极为悲痛,不仅亲自出席葬礼,还手书一个匾额——“党国精华”。除此之外,台湾各界人士都纷纷送别,甚至还包括了许多的政敌,其治丧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可谓是极尽哀荣。
当年夏天,周恩来总理在上海迎接李宗仁回国时还这样表示:
陈辞修是爱国的人,他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
笔者个人认为,陈诚最大的长处似乎并非军事方面,而在于内政和外交方面。
败退台湾后,陈诚为国民党稳固统治并成为日后的“亚州四小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居功至伟。而且,他在国民党内部也显得比较另类,不仅没有贪腐敛财,而且还坚持勤政俭朴的作风。
不可否认,陈诚早年参与了一系列的反共行为,但在面临民族存亡之时却能挺身而出,先是积极抗日,后又反对分裂。除去政治理念和信仰的不同,至少,他算得上是一个爱国之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363.html